校门设计大赛之参赛作品介绍(十二)

更新时间:2012-11-30

——第十二组设计《北 大 足 迹》

设计者:汪安、钟晓红、陈玫妃


              ——不仅仅是进与出

走进北大,你的脚步、你的力量,这座校门会为你记录;
告诉你,你,来到了北大,你将在这里展开不一样的精彩!
走出北大,你的收获、你的喜悦,这座校门也会为你记录;
告诉你,你,已走出北大,你将带着责任与信仰为社会谋求更多的福祉!
这,不再是传统概念中寂静的校门,她有生命,她能感知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当你走进时,灵动的水花将借助你的力量跃动而起,这种互动将超越视觉感知,像一股强大的电流触动你内心深处的信念。“是的,北大,我来了!”
当你走出时,她会再一次为你起舞,送别也罢,铭记也好……
总之,这座校门不再仅仅是,进与出。

                                                                                   

    设计理念——
    北大是历史悠久的,又是常新的。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深圳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
    综合考虑北大和深圳的独特气质,此方案突破了传统静态校门设计的束缚,力图打造一座与人互动、与人和谐的动感校门。让人的通行不仅仅是“进与出”,而是北大思想与行者足迹的沟通与共鸣。
                                                                                 
    设计思路——
    校门现状:

  • 造型设计
    • 标识性不强,简单的文化墙,没有彰显出北大特色。
    • 校门尺度过宽,加之丽水路横置,用地局促,无法观其全貌,缺乏整体感和可观赏性。
    • 警卫亭与周围景观缺乏整体感。
  • 交通功能
    • 校门入口处路段较为短窄,无需承担集散、分流作用,而是车辆行人快速通过之处,不应添加过多的其他功能。
    • 使用校门的通常是到北大园区站乘公交车进出的人群和丽水路进出校门的车辆,人流量、车流量不大。
    • 人车混行,未进行人车分流。
    改造策略:
  • 造型设计
    • 缩短校门宽度,并使校门向内斜侧展开,不仅可增大观赏校门的景深,减少外部观赏者的压抑感,又能使其在多个视角范围观察到校门全景。
    • 立方柱的错落式设计,在体量上给人敦实之感,能够承载得起北大悠久的历史;在形态上错落有致,这种立体造型不仅照顾到各个角度的观察者,避免了观察死角,同时在寓意上表现出北大的不拘一格与思想自由、深圳的大胆创新与探索先锋之形象,挺拔、干练,视觉冲击力强。
    • 斜侧的弧形设计并不拉通,而是在一端保留一个直角,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同时,门左右呼应,形成整体感。
  • 交通改造
    • 人车分流:靠近北大园区站的一侧是行人偏好的通道,而另一侧几乎很少有人通行,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重点开辟行人偏好的通道,警卫亭设在其侧,三面开窗,方便管理和服务。
  • 理念展示
    • 此设计分为感应区和展示区两部分。
    • 感应区即人行道和车行道,将在感应区地下埋入重力感应装置和导线,重力感应装置将人或车经过感应区时的重力感应并转化为相应大小的电流,由导线传至展示区。
    • 展示区由一个个方形片元平铺而成,每一个片元都是一个凹进去的平面,可以盛水。片元下部对应安放一个个电动装置,由导线传入电流带动振动,从而制造出灵动的水花。
    • 该系统不会耗费电能,完全是由行者所走的足迹提供电能,水花跳动的大小程度不同是每个行者的独特体现,具有很好的互动性。同时水花的跳动与后面的立方柱在形态上有很好的呼应。


第十二组:汪安、钟晓红、陈玫妃


从左至右:钟晓红、汪安、陈玫妃


 

(文/第十二组,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