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城市沙龙】 眼里有人,心中有社会——城市规划与人文社会

更新时间:2014-03-12

    3月11日晚上,南燕城市协会第八期学术沙龙在E栋2楼会议室召开,本期学术沙龙邀请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于长江副教授参与学术探讨,由南燕城市协会会长叶姮主持。于教授以“眼里有人,心中有社会”为主题,进行了一场名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的人文社会研究》的精彩讲座。于长江副教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民族社会学、区域发展及社区研究等。
   讲座伊始,于老师抛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城市是如何形成的?当今社会问题是否与城市化有关?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怎样去研究等。针对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于老师展开了深入地讲解:从芝加哥、罗马、唐宋时期到洛杉矶,于老师以具体案例分析了城市形成的几种形式,即打造、自发、演进。他动情地讲到,城市是早于规划产生的,是一种生存形态。无论规划或所谓的“打造”,都应为未来与未知努力,为未来留白才是一种合适的规划行为。关于社会问题与城市化的关系,于老师从种族、宗教、教育、公共舆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他指出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客观上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否同步,还需更加深入探讨。
    在讲座中于老师不断强调: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现状,在不同观点、学派间,学会相互倾听,这样的争论才有意义,才能有进步。无论是规划城市、规划生活、规划生命,我们都应多一些敬畏,少一些“改造”;不忘初衷,眼里有人,心中有社会!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与交流,于老师通过古今中外一个个的案例和生动浅显地讲述,让我们明白了在城市建设或者规划发展中,人文社会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规划的不仅仅是它的钢筋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的“人化”,它的知、情、意。我们学生不仅需要勤勤恳恳地打下规划知识的良好基础,也需要从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去观察这个城市与社会,汲取这些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营养,权衡这些规划力量,以更加全面、人性化的思维去规划或者改善这个城市。
 
 (文/卫晓梅,图/许娜,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