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伍美琴副教授做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学术论坛

更新时间:2012-12-14

12月13日下午2时,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伍美琴副教授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Place-making and ABCD》的英文讲座。作为香港城市规划领域的资深专家,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场所营造的要点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向同学解释了以人为本的社区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周庆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伍美琴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副主席和城市研究项目的主任。她还是皇家规划学会(RTPI)成员、香港规划学会(HKIP)成员和香港城市设计学会成员。她完成了20余个研究项目,亲自编撰了10部手稿和书籍,并就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发表了90余篇期刊文章。

伍美琴副教授

讲座伊始,伍美琴老师引用了美国社会学家William H. Whyte的观点,提出“设计一个能真正为人所用的场所才是场所营造的关键”。随后,她解释了场所营造的三个层级,即政府规划层级、空间实践层级和居住场所层级。其中,居住场所层级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本次讲座的重点。究竟如何营造一个绝佳的居住场所呢?伍老师首先举了纽约“人楼争地”的反面例子,并介绍了居住场所营造的几个核心理念,包括“街道是城市的生命之河”、“真正吸引人的还是人群”等。最后,她总结了场所营造的11项原则,强调了场所营造中人的情感和精神的重要性。
介绍过相关理论之后,伍老师还向同学们讲述了纽约布莱恩公园的改造项目。她提到,改造前的布莱恩公园梯级陡峭、围墙林立,封闭的空间令许多纽约市民望而却步。然而经过改造,布莱恩公园焕然一新:通透明亮的公园入口成为了地区的标识,吸引了成百上千的人群;舒适的大草坪为市民提供了假日休闲的好去处……伍老师通过布莱恩公园改造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场所改造是为了营造场所精神,而不仅仅是改良空间设计。

讲座最后,伍老师热情洋溢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有同学就深研院新校区如何营造场所精神进行提问。伍老师答到,深研院创办的历史不长,营造场所精神一方面要继承北大的传统,一方面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她鼓励在座的同学,作为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发扬开拓精神,创造能为人所用、具有精神内涵的场所。还有同学就街头商贩的整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伍老师认为,街头商贩的经营虽然在一定情况下影响了环境和治安,但却可以解决一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能为社区和街道带来活力。所以香港政府目前正考虑调整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其合法经营。大陆政府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最后,同学们还对中国大陆的城市发展提出了若干问题,伍老师一一作答,并表达出对中国大陆城市发展的极大关注与热情。
本次讲座,伍美琴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同学们,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一位香港规划大师崇高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相信伍美琴老严谨谦卑的治学态度和殷殷的爱国情怀定会深深地影响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学子们,让他们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