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论坛 |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第十五届“博士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2025-11-13

活动概况:2025年11月05日中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班、教职工党支部及博士班党支部联合举办了“博士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在C125教室举行,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刘启旸、李玲老师担任指导嘉宾。在博士生赵沐华主持下,蔡知整、刘嘉航和陈云皓三位博士生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主题,内容涵盖“移动大数据驱动医疗保健服务优化”“感知可达性与社会排斥的因果关联及异质性”“粤港澳大湾区多模式交通协调发展”三大核心领域。


1活动意义

本次午餐沙龙为班级同学们搭建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互动平台,不仅促进了同窗之间的交流,更跨越了学术边界,有效推动了学院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深度协作。


2主题汇报

博士生蔡知整

蔡知整同学汇报的题目 “利用流动数据进行医疗保健访问和系统改革:对患者流动的时空洞察”。核心研究围绕移动大数据驱动医疗保健服务优化展开,首先聚焦医疗保健服务不平等问题,该问题涵盖全球及中国医疗服务在空间分布、功能网络层面的失衡,具体聚焦城市内部 “最后一公里” 医疗可及性与跨城市医疗资源配置两大核心维度。然而,传统数据与方法难以支撑这一问题的深入破解,其核心局限在于供给侧(如医疗设施统计)与需求侧(如人口普查)数据均呈静态性,仅能反映 “有什么” 却无法揭示医疗资源 “如何被使用” 及跨区域关联,且传统方法无法捕捉真实就医行为与跨区域功能性医疗网络,形成关键研究痛点。为突破这一困境,移动大数据的应用创新提供了核心解决方案,其核心数据源包括手机信令、GPS 轨迹及公共交通 / 共享出行数据,能够实现动态就医行为追踪、实际可及性量化与功能性连接识别的关键能力。依托这些动态分析能力,医疗网络的构建与优化得以分层推进:在城市内部层面,可开展个体化可及性评估、精准识别 “医疗沙漠” 地带并优化资源配置;在城市体系层面,能构建跨城市医疗流动网络,进一步划分全国性医疗枢纽、区域性医疗枢纽等功能性医疗区域。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成果,最终推动医疗政策从 “静态点位优化”向“动态网络治理”转型,同时针对户籍 / 医保等制度性障碍、医疗资源虹吸效应等问题提出具体优化路径,为提升医疗服务公平性与效率提供支撑。


点评:在讨论环节中,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医疗体系的资源空间分布跟人员的就业行为产生的影响、全国性医疗枢纽研究领域扩展等方面,老师和同学们与蔡知整同学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

   

   

博士生刘嘉航汇报

刘嘉航同学汇报的题目是“感知可达性降低社会排斥--来自中国城市的证据”本研究景观连通性是该研究围绕感知可达性与社会排斥的关联展开,先明确核心概念:社会排斥是群体被社会主流边缘化的过程 / 结果,以专门量表测度归属感缺失等维度;感知可达性是个人对获取资源、设施及参与活动难易的主观判断,分生活必需品、公共设施、日常活动三维度,二者关联涵盖七类交通相关社会排斥。接着指出现有研究不足:感知可达性与社会排斥的直接因果证据有限且简化活动参与和社会排斥的关系,忽视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及感知可达性多维度差异,异质性分析缺失且交通公平视角局限于平等主义。为填补空白,研究设计针对性框架:以 2024 年中国七大区域大城市 5591 份居民问卷为数据基础,构建 “核心变量(社会排斥、三维度感知可达性)+ 控制变量(社会经济属性等)” 的变量体系,采用含奈曼正交化、交叉拟合的双重机器学习框架精准估计因果效应。基于此,研究发现:感知可达性三维度均与社会排斥显著负相关,社会活动维度影响最大;不同性别、年龄等群体对感知可达性反应有差异(如老年人对社会活动可达性更敏感)。最后形成结论与反思:结论强调社会活动可达性对社会包容性的重要性,呼吁交通公平从平等主义转向充足主义;反思聚焦弱势群体定义争议,及感知可达性(反映个体需求但推广性存疑)与客观可达性(指导规划但忽视群体差异)的结合难题。


点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主要创新点感知可达性的三个维度,如何定义弱势群体与刘嘉航同学展开了深入讨论。

     

     


博士生陈云皓汇报

陈云皓同学汇报的题目是“粤港澳大湾区多模式交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基于新区域主义理论”。该研究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基于新区域主义理论,聚焦大湾区多模式交通协调发展机制,核心解答理念准则、主体纳入、权责分配及合作机制四大问题。新区域主义以多主体网络化合作为核心,强调开放、信任、协作、赋权等特征,区别于传统区域主义的科层制主导。研究构建 “治理理念 - 协作主体 - 赋权治理 - 治理网络” 分析框架,通过城际铁路规划演进、深汕捷运弹性边界治理、广佛地铁互信合作、凯达尔枢纽公私协作、港珠澳大桥三级协调制度等案例验证。研究发现,大湾区交通协调已呈现新区域主义特征:以开放动态的治理理念适配区域发展,纳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通过事权财权下放等赋权举措激发活力,建立多层级网络化协作机制。其创新点在于系统衔接新区域主义与交通领域实践,提炼理论性协调框架。该研究既丰富了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应用场景,也为大湾区及全国其他城市群的多模式交通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点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网络地理相关案例、分权化治理模式的目标定位与协商平等的实践探索以及案例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与差异化认知处理等问题,与陈云皓同学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3结语

本次博士沙龙活动圆满落幕。通过一系列深入的探讨与互动交流,同学们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研究成果,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在城市规划、社会学等多学科复杂问题的理解上形成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活动在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同时,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与凝聚力。

作者:城规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