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概况:2025年9月30日中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班、教职工党支部及博士班党支部联合举办了“博士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在C125教室举行,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吴健生、仝德、刘启旸、李玲老师担任指导嘉宾。在博士生赵沐华主持下,张东、张昇永和蔡明勋三位博士生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主题,内容涵盖“城市商业绅士化”“城市景观连通性”“山区救援效率”三大核心领域。

1活动意义
本次午餐沙龙为班级同学们搭建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互动平台,不仅促进了同窗之间的交流,更跨越了学术边界,有效推动了学院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深度协作。
2主题汇报
博士生张东汇报
张东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城市更新对商业绅士化的动态影响”。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的关键举措,商业绅士化作为更新过程中商业业态转型的核心议题,其动态演变规律对平衡城市发展与民生保障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研究多忽视商业绅士化的阶段性特征,且对更新各阶段影响差异及周边区域溢出效应的量化分析相对粗糙,难以支撑城市更新的精细化管理需求。本研究以深圳市为案例,利用 748 个城市更新项目数据(划分为项目立项、项目公告、项目实施主体确认、项目完成四个阶段)、2019-2023年 大众点评 POI 数据,结合缓冲区分析技术建立涵盖高端商业数量、占比、丰富度、质量的商业绅士化特征数据库,并依托消费-生产二元理论框架,评估深圳城市更新不同阶段对商业绅士化的动态作用,分析 1km 范围内周边区域的溢出影响及关内关外区域的异质性差异,为优化城市更新政策、协调高端商业发展与原有业态保护提供依据。

点评:在接下来的讨论环节中,从研究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基础的相关工作等方面,老师和同学们与张东同学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交流。


博士生张昇永汇报
张昇永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基于踏脚石理论的景观连通性风险评估--以深圳市为例”本研究景观连通性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踏脚石在高度破碎化城市生境中对维持连通性意义重大,然而现有研究对踏脚石的连通性贡献与开发风险缺乏系统分析,难以支撑精细化保护管控需求。本研究以深圳市为案例,利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设施(GBIF)物种出现点、30m 分辨率土地利用、DEM 等多源数据,通过 BP 人工神经网络识别出 40 个重要生境斑块,结合 Linkage Mapper 工具提取 50 条潜在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借助支持向量机(SVM)预测踏脚石开发可能性,并基于 “暴露度 - 脆弱性 - 潜在损失” 框架评估连通性风险。研究将明确不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下生态网络特征,揭示踏脚石开发风险的驱动因素,提出保护纳入区、避让恢复区等差异化管控策略,为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点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物种迁徙的特征选取、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会给踏脚石带来的变化等内容与张昇永同学展开了积极讨论。


博士生蔡明勋汇报
蔡明勋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基于志愿地理信息(VGI)的山区极端降雨背景下建成环境对最后一公里救援影响研究”。山区极端降雨背景下 “最后一公里” 救援效率是保障受灾群众生命安全的关键,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技术优化或宏观损失评估,缺乏人本视角下救援需求识别与建成环境多尺度影响机制的系统分析,难以支撑山区应急救援精细化管理。为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以北京西山山区 “7・31” 极端降雨事件为案例,利用腾讯志愿地理信息(VGI)数据、高德路网与 POI 数据及北京市地质图等,通过 BERT 模型识别受灾群众情绪、GPT-4 提取救援需求与灾害影响,划分及时 / 延时 / 未获救援三类效率类型,结合 XGBoost 模型与 SHAP 解释模块,在 0.5 公里、1 公里、2 公里尺度下分析建成环境因子对救援效率的影响。研究将揭示不同救援效率下建成环境的差异特征及关键影响因子作用机制,为山区极端降雨应急救援的空间优化与响应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点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用户失联状态下的数据建模、路网公路选择方案等问题,与蔡明勋同学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3结语
新学期第一次博士沙龙活动圆满结束。在一系列深入的探讨与互动中,大家不仅展示并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对地理学领域的复杂议题形成了更加多元的理解。此次活动不仅推动了学术交流的深入开展,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也进一步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凝聚力。
图文作者:城规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