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论坛 |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第十四届“博士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

2025-05-13

活动概况:

2025430日中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班、教职工党支部及博士班党支部联合举办了博士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在C125教室举行,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吴健生、杨家文、仝德、李玲和刘正莹老师担任指导嘉宾。在班长李想主持下,李滨伯、康晨晨和李汉廷三位博士生分别汇报了建筑物功能识别、残疾人地铁出行及城中村统租改造等主题。

1活动意义

本次午餐沙龙为班级同学们搭建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互动平台,不仅促进了同窗之间的交流,更跨越了学术边界,有效推动了学院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深度协作。

 

2主题汇报

博士生李滨伯汇报

李滨伯同学汇报的题目是“BF-SAM:通过多模态融合增强SAM实现精细化建筑物功能识别”。建筑物功能识别是城市规划与精细化治理的关键环节,传统遥感方法虽能高效提取建筑物形态,但难以识别其功能用途;多模态表示学习虽取得进展,却多集中于宏观区域划分,难以满足细粒度识别需求。为突破现有方法的局限,本研究提出多模态基础模型BF-SAM,以Segment Anything Model为框架,融合道路网络、人口密度、兴趣点等多源地理数据,通过专属特征提取与新型微调策略,实现建筑物功能的高精度识别。在慕尼黑、北京、苏州、合肥等城市实证分析中,BF-SAM在识别精度与迁移能力方面均优于传统与前沿模型,验证了多模态地理特征的关键价值与BF-SAM的广泛适用性。

点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建筑物功能的识别精度、不同类型区域的识别差异,以及算法机制等问题,与李滨伯同学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博士生康晨晨汇报

康晨晨同学汇报的题目是新型志愿服务嵌入下的残疾人地铁“最后一公里”出行特征与行为模式变化研究。本研究以深圳地铁志愿助残公益项目为例,从空间与个体两个层面探讨志愿服务嵌入如何改善残疾人地铁的“最后一公里”出行。基于空间数据统计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方法,发现志愿服务显著激发了残疾人在空间层面出行的活跃性、规律性与多样性,带动了行为结构的转变。通过重塑残疾人的个体感知与制度信任,推动了个体行为模式向更加稳定化的演化。

点评:老师和同学们围绕残疾人类型的划分、研究发现的独特性及后续研究思路等方面,与康晨晨同学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博士生李汉廷汇报

李汉廷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城中村统租改造对周边商品房租金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机制研究”。城市存量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改善居民生活的再生产活动,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针对现有研究将城市更新简化为“黑箱”、忽视其多维效应的局限,本研究聚焦城中村统租改造实践,通过整合外部性理论、供需定律与空间均衡理论,构建了“空间—市场”双维分析框架。研究表明,统租改造通过物质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与品质住房供给的市场替代效应相互作用,非线性地影响周边商品房租金,其作用机制呈倒U型特征,且影响强度在空间上呈现显著梯度差异。

点评:老师和同学们就数据与模型的契合程度、分析过程的严谨性以及后续研究思路等方面,与李汉廷同学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3结语

本次博士沙龙活动圆满落幕,通过一系列深入的讨论和互动,同学们不仅分享了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视角,更对地理学中的复杂问题形成了多元理解。活动有效深化了学术交流,在营造学院浓厚科研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

 

活动策划 |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和博士班委

图文|城规博士班

审核|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