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论坛 |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第十三届“博士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2025-04-11

活动概况

 

       2025年4月1日中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班、教职工党支部及博士班党支部联合举办了“博士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在C125教室举行,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李玲和刘启旸老师担任指导嘉宾。在班长李想主持下,黄沣爵、张守国和黄怡欣三位博士生分别汇报了热逃离、极端降水与早区植被及社区开放空间感知等主题。

 

1 活动意义

       本次午餐沙龙为班级同学们搭建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互动平台,不仅促进了同窗之间的交流,更跨越了学术边界,有效推动了学院不同研究方向之间的深度协作。

 

2 主题汇报

博士生黄沣爵汇报

 

       黄沣爵同学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城市热逃离现象及出行成本”。本研究聚焦中国在热浪期间的城市间出行行为,特别是人们如何通过城市间旅行进行避暑。通过分析来自375个城市的数据,揭示了“逃避热浪寻求凉爽”的现象,即在极端高温事件期间,城市间的旅行强度有所增加。然而,研究发现,不同城市之间在出行成本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较不发达的城市居民面临较高的旅行费用,这限制了他们前往凉爽目的地的机会;而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则能更好地承受这些费用。

教师点评

       老师和同学们就热逃离现象的准确识别、分析过程中的严谨性以及因果判断的方法等问题,与黄沣爵同学展开了热烈而积极的讨论。

 

 

博士生张守国汇报

      张守国同学汇报的题目是“极端降水与干旱区植被生产力反应”。干旱区覆盖约45%的陆地表面,养育约40%的人口,其植被主导了全球碳汇的年际趋势和波动变化。随着全球变化的不断加剧,脆弱的干旱区生态系统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极端气候事件冲击。然而,由于旱地生态系统的特性,极端降水事件对于旱区植被的作用仍不明确。针对这个问题,张守国同学利用荟萃分析和遥感观测的方式,初步探究了极端降水对旱地植被的影响,发现极端降水事件很可能有利于旱区植被生产力,然而如何明确二者的因果关系遇到了挑战。通过这次博士沙龙,向老师和同学们寻求建议。

 

 

教师点评

     老师和同学们针对植被生产力的定义、旱区植被生产力的响应机制以及后续的研究思路等问题,与张守国同学进行了深入讨论。

 

 

博士生黄怡欣汇报

       黄怡欣同学汇报的题目是“社区开放空间感知对居民社会凝聚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广州市越秀区25个社区的实证”。城市社区转型背景下,提升居民社会凝聚力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话题。作为居民日常邻里活动的主要载体,社区开放空间在增强居民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感知效应对居民社会凝聚力的影响机制尚未得到充分揭示。本研究基于25个社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社区开放空间对居民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并考察休闲健身和社会交往两类邻里活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教师点评

老师和同学们就调查数据的普适性和严谨性,以及后续研究的连贯性等问题,与黄怡欣同学展开了积极且深入的讨论。

 

3 结语

       本次博士沙龙活动圆满落幕,通过一系列深入的讨论和互动,同学们不仅分享了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视角,更对地理学中的复杂问题形成了多元理解。活动有效深化了学术交流,在营造学院浓厚科研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

 

活动策划 |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和博士班委

图文|城规博士班

编辑|城规宣传中心 饶曾佳雯

审核|李玲 邱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