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对话】本土城市规划研究VS国际对话:从深圳城市更新研究谈起

2025-03-06

2025年3月4日,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本土城市规划研究VS国际对话:从深圳城市更新研究谈起”的跨学科、跨地域的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学术交流,献礼女性力量,促进本土研究与国际视野的融合,为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活动邀请了美国中密歇根大学地理与环境研究系终身教授王晓光、香港城市大学建筑及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李欣、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教授刘堃。此外,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杨家文教授、陈怡琳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曾元,以及Technion(以色列理工学院)博士后王金朔也参与了分享。活动由仝德研究员主持,吸引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和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众多师生齐聚C栋125教室,围绕城市规划的在地实践与国际理论碰撞、青年学者成长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由左至右依次为:仝德、刘堃、李欣、王晓光)

 

活动伊始,嘉宾们纷纷分享了各自在科研领域的历程与感悟。王晓光教授从国际视角出发,探讨了城市规划研究中的本土实践与国际理论的融合问题,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会对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李欣副教授从自身在香港高校的工作经历出发,深入探讨了科研工作中的竞争与压力,尤其是在香港高校工作的经历,让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者需要在压力中不断前进刘堃教授则从职业成长经历出发,探讨了科学研究和规划研究的关系与差异,她指出,规划研究具有元意识形态特征,是在地实践驱动下的变革研究,其本质在于提出观点与解决方案,而非发现规律,因此并不能盲目套用科学研究范式。但学者也应主动介入国际话语体系,其要求学者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理解国际学术焦点与诉求,并将在地实践经验适应性地转化为可供对话的成果。杨家文教授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点滴变化。他强调,科研不仅是一条辛苦的道路,更需要科研人员具备吃苦的精神和对科研的浓厚兴趣。

 

(由左至右依次为:王晓光、李欣、刘堃、杨家文)

 

在讨论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城市规划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曾老师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交通碳排放和土地利用政策等方面。他指出,当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例如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以及车网互动技术在理论上的先进性与实际应用的滞后性。陈怡琳老师分享她在环境政策效应评估方面的研究兴趣,她指出,当前环境政策研究中存在数据不足和研究方法粗糙的问题,导致很多研究只能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她强调了在空间规划研究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细节,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即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学术环境中,保持研究的深度和质量。王金博士后则从自身研究出发,探讨了在中国制度背景下,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TOD)难以落地的原因,并提出了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时遇到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建议方面的挑战。她同时提到,投稿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国际读者理解中国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需要提前思考这一挑战,才能更好地调整方向

 

曾元                             陈怡琳

在讨论如何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时,嘉宾们提出了多种建议。刘堃教授指出,城市规划研究需要考虑历史阶段和发展条件,很多当前看似不合理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能是合理的。以深圳红山地铁站的建设为例,说明了城市规划的动态性和发展性。李欣副教授则强调了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指出高效的土地利用是解决城市规划问题的关键。

 

针对青年学者的成长路径,嘉宾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各位老师鼓励青年学者勇于突破学科边界,探索新的研究领域。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青年学者应该在早期阶段多学习各种研究工具,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嘉宾们也强调了在科研过程中保持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长期坚持科研工作的关键科研人员应该敢于突破学科界限,尝试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以避免陷入职业倦怠。

在活动的最后,嘉宾们针对同学从自身论文写作过程中延伸出来的“如何平衡国内价值观与国际论文发表中的价值观差异”问题进行了讨论。杨家文教授分享了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的经历,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会对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他建议青年学者在进行国际交流时,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差异,以更好地推动本土城市规划研究与国际对话。他还提到,科研人员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时,应该注重将中国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与国际读者的需求相结合,以提高论文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本次学术沙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与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活动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为城市规划研究的本土实践与国际对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学院将继续通过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推动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发展贡献力量。

 

 

图文:陈依棋、郑红霞、杨春妍

审核: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