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论坛 |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第十一届“博士沙龙活动”顺利举办

2024-11-25

活动概况:

2024年11月21日中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班、教职工党支部及博士班党支部联合举办了“博士沙龙活动”。本次活动在C125教室举行,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吴健生、李玲和洪松柏老师担任指导嘉宾。在班长李想的主持下,陈佳娜、李想和刘一鸣三位博士生分别汇报了科学绿化、图像情感计算的地方性研究和遥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识别等主题。

1活动意义

午餐沙龙不仅为班级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轻松自在的互动平台,也搭建了跨越学术边界的沟通桥梁,促进了学院各研究方向的有效协作。


2主题汇报

陈佳娜博士生汇报

陈佳娜同学围绕着“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开展科学绿化”的问题,回顾了气候治理与绿化建设历史、机制理论及技术方法的进展,梳理了包括关键机制认知不足、绿化多效应复杂、绿化质量预测困难以及多目标权衡等主要挑战,强调耦合地球系统模型、深度学习和观测数据的混合建模作为未来绿化预估的关键方法。随后她提出了“系统观测-机制解析-预期评估-科学规划”的科学绿化框架,为支持区域国土绿化的长期综合效益提供新思路。

点评:现场老师与同学们围绕模型构建中多目标协同权衡的体现、植树造林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等问题,与陈佳娜同学进行了积极讨论。

              


李想博士生汇报

李想汇报的题目是“基于图像情感计算方法的地方性研究:以 34 部江南影像为实证”。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意义逐渐被淡化,如何保存地方性文化身份与社会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研究多采用定性方法,本文引入情感量化技术,以电影影像为素材,对江南城镇的地方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1930至2021年34部江南影像,发现江南地方性呈现“全球化地方性”趋势,情感记忆集中于水、庭院等核心要素。同时,交通工具和道路等流动要素的情感重要性不断上升,反映出流动中的地方情感建构。整体上,地方性要素的积极情绪增强、情绪波动减小,表明地方性情感内核的动态延续与提升,未来研究可通过情感计算深入挖掘人地关系的丰富性。

点评:现场老师与同学们围绕电影选取标准、表情测量指标含义、影像真实性、情绪反应的可信度及研究科学意义等问题,与李想同学展开了积极讨论。

               


刘一鸣博士生汇报

刘一鸣同学汇报的题目是“基于遥感影像的海岸线自动识别挑战”。汇报首先对海岸线自动识别的现状和可应用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简介,并对现有方法流程进行梳理。然后以随机森林方法和阈值分割方法为例,展示了识别结果,并对现有识别方法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与现场老师和同学进行了交流。

点评现场老师与同学们围绕海岸线定义、技术方法及小岛在海岸线膨胀收缩中的排除问题,与刘一鸣同学展开了积极讨论。

         


3结语

至此,本次“博士沙龙活动”圆满落幕。活动不仅深化了学术交流,营造了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还增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通过一系列深入的讨论和互动,同学们分享了研究成果,拓展了研究视角,对地理学中的复杂问题有了多元理解。


活动策划 |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和博士班委

图文|城规博士班

审核 |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