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学术 |刘启旸助理教授在Nature Cities发表评论文章

2024-10-31

栏目简介

       “城规学术”栏目不定期推送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各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大家了解学院最新学术动态。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刘启旸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ities》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Mercy for growing cities in China》,分享了中国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及其对劳动者和居民的影响。文章通过个人经历和城市历史的描绘,聚焦昆明、重庆和深圳等现代化大都市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对民众关爱的诉求。


-文章简介-

文章从刘启旸90年代在昆明的童年记忆出发,描述了对花鸟市场的好奇和热爱,这一景象也承载着母亲对子女安全的隐忧。随后,他提到了在重庆旅途中接触到的“棒棒军”,这些劳动者在支撑城市繁荣的同时,面对着许多生活中的挑战。现今的重庆和深圳,高楼林立,工地繁忙,展现了城市发展的激情,但也对一线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身心挑战。以深圳的夜间施工为例,文章指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更需要平衡发展的速度与民众的福祉,营造出一个更加温情、包容的城市氛围。

       文章呼吁,现代化的脚步不应忽略人性的温度。中国的城市成长不仅要注重经济的活力,更应增添包容与关怀,让每一位市民,无论身份地位,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安宁与归属。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硬件的提升,更是精神家园的建设。

-中文翻译-

余少长昆明,九十年代也,心所往者,景星街之花鸟市。市廛繁盛,烟火鼎沸,声色交辉,蔚为奇观。其间花鸟鱼虫,珠玉玩器,焜燿斐然,汇成一微宇宙,恍如天设,独待慧心之人徜徉其间。摊贩之间,或悠闲自得,或辩论古物真伪,或炫鸟鸣之技,皆怡然自得。每至周末,余辄求母携往,不为市贾,但欲沉迷其间,乐此不疲。然母之坦然不及余之欢欣,皆心中忧虑深沉所致。彼时中国方值改革激荡,拐卖稚童之闻不绝于耳。母每失余于视线,忧心忡忡,恐怀盈溢,而余稚蒙未识也。此等隐痛,惟母默承,重担自负,而世人罕识其苦。

九九年,与母偕行至重庆。至解放碑,见人流环列其外,惟无人敢近,地上烟蒂痰渍,积聚成垣,天然屏障也。余趋步上前,顾母而笑曰:“此岂非金箍棒所划之禁区耶?”心中觉其有力而无形,隐然畏惧,挈母之手而速离焉。复行至朝天门码头,见棒棒肩扛竹杠,多为乡间朴实之人,衣衫虽褴褛,然筋骨强健,任重无怨,默然奉献。棒棒虽负重劳累,所得微薄,且无怨词,身处市井之底,少人尊崇,然无声支撑整座城市,恰为重庆缩影也。今重庆变迁,解放碑周之障碍已然消散,棒棒之影亦稀见,然城市威势愈盛。高楼林立,巍峨如卫士环立,轻轨穿楼而行,桥梁横贯通衢,气势如龙,蜿蜒曲折,腾挪自如,尽显权贵之驾驭,而贫者则隐于辉煌阴影之中。

今栖身深圳,晨曦甫露,则闻锤砧鏦鏘,机轮轰辘,声声不辍,直至夜阑。此繁华之音,亦为奋进之响,然其喧腾四布,老少无不为之所扰。工地之中,力役者形枯神疲,弛劳不怨,然其辛勤少见人怜,声势虽赫,实乏优待。深圳建设之盛,轰鸣虽壮,隐压迫之气,使人惕然,须臾不敢稍缓,生恐懈怠辜负其奋进之志。城市日趋繁茂,浮华之表熠熠生辉,然盛景之下,隐忧未释,众生劳而未享,心神未得安宁。

城市之欲昌隆,非徒求崇峻伟岸,亦当温存相济,以慈襟宽怀,予憩息之地,敬勤力之功,容百姓之生。惟斯为然,庶可成一宁和之城,使负薪者与庶民皆得其所,栖身于市井,获一方清宁;于喧嚣中谧然自适,斯乃都市之真情与厚意也。


论文原文链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https://rdcu.be/dYoJZ


作者简介

   

刘启旸 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利兹大学交通研究博士,研究方向为交通公平和交通治理。出版英文专著1部,在PNAS、Transport Policy、TR系列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世界交通研究学会(WCTRS)治理和决策委员会(G1)和文化和社会问题委员会(G4)委员等。


编辑|城规宣传中心

审核|刘启旸 邱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