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我院3位教师获得2024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分别是宫兆亚助理教授主持的“面向智慧国土的“土地利用-交通出行”耦合系统全要素感知与模拟——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张梦竹助理教授主持的“粤港澳大湾区多尺度地方产业创新比较优势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刘启旸助理教授主持的“基于大数据-厚数据结合的交通公平研究:以广东省为例”项目,执行期为2024.1.1-2026.12.31。
项目简介
项目“面向智慧国土的“土地利用-交通出行”耦合系统全要素感知与模拟——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推进智慧国土建设与应用是我国当前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其中,复杂人地关系耦合系统的机制解析和模拟是我国当前实现国土要素智能化监测的前沿领域和技术难点。当前,国内外实现规划动态监测的国土空间信息模型屈指可数,缺乏国土空间要素解析、关系模拟、方案优化等手段,难以有效支撑时空大数据赋能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交通出行耦合复杂系统是城市区域人地关系相互作用最集中的体现。然而,耦合解析该系统所需数据结构复杂、建模机制困难、决策支撑不足。因此,本项目从人地关系视角,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功能需求、城市功能空间供给以及交通出行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时空大数据赋能土地利用-交通出行耦合系统的全要素动态感知;结合机器智能和人地关系理论的时空信息模型,构建多要素、多层级、多模态的土地-交通耦合系统基础大模型,实现城市土地-交通全系统精准认知,实现空间表示知识化、知识服务情境化,提供规划决策支撑。
个人简历
宫兆亚,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地理与城市区域分析博士,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地理地球环境科学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科学、交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科学等学科研究工作,在地理空间智能和时空大数据技术在城市-区域模拟建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领域内和综合性高影响力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得北京大学海外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和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等资助的 7 项科研基金。现担任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智慧国土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和ACM SIGSPATIAL中国分会执行委员。曾担任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信息基础设施专业组主任 (Director for the Cyberinfrastructure Specialty Group of AAG)。
项目简介
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多尺度地方产业创新比较优势评估与政策优化研究”:引入精明专业化视角,采取全球专利与企业大数据挖掘方法,揭示新兴产业的技术关联网络,量化其技术关联积累进入门槛,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多尺度地方发展各种新兴产业的可能性和比较优势,并评估其与当地政府产业规划是否出现错配。研究项目将推动创新政策研究、经济地理学与大数据挖掘的跨学科融合,构建精明专业化战略“理论-实证-政策”的中国本土化分析框架,为粤港澳大湾区地方创新与产业升级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简历
张梦竹,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地理计算与空间治理、社会空间感知与政策评估、大数据驱动的城市与区域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Annals of AGG、TIBG、Political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H-index 14,担任国际SCI期刊Heliyon副主编,《地域研究与开发》编委等。
项目简介
项目“基于大数据-厚数据结合的交通公平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在传统的可达性分析基础上,深入研究文化和制度等因素如何影响 弱势群体感知客观的交通不平等,对当前以空间可达性为主导的交通公平理论解释进行讨 论和批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公平理论框架,并为我国改善交通不公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个人简历
刘启旸,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利兹大学交通研究博士,研究方向为交通公平和交通治理。出版英文专著1部,在PNAS、Transport Policy、TR系列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世界交通研究学会(WCTRS)治理和决策委员会(G1)和文化和社会问题委员会(G4)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