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概况:2024年2月27日中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博士班、教职工党支部和博士班党支部联合发起组织了“博士沙龙活动”,本次沙龙活动在教室C125举行。仝德老师、汤俊卿老师、李玲老师和陈怡琳老师参与指导了本次沙龙活动。在副班长王浩的主持下,张守国、黄沣爵和刘一鸣三位博士生作了主题汇报,沙龙议题涵盖了诸如建设用地政策集群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民间信仰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交织关系和海岸带地区氮污染环境损失等,并通过主题汇报、点评和提问的方式开展交流。
活动意义
午餐沙龙不仅为班级同学们营造了一处惬意自在的社交互动平台,同时也搭建了一座跨越学术边界的沟通桥梁。它借助沙龙式的对话交流机制,有力推动了学院内部各学术领域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协作,进而催化知识创新的步伐和集体智慧的发展进程。
主题汇报
张守国博士生汇报
张守国博士生汇报的题目是“如何认识政策集束对建设用地集约度的作用——长江经济带的实证案例”。政府干预措施的合理性需要得到充分认识,探索节约集约政策集束的有效性是本研究的核心目的。综合考虑研究区集约背景、建设用地集约度的发展模式和政策集束的分化,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该研究首先充分梳理了政策集束的演变特征;其次,基于遥感观测数据,以政策集束形成节点为中断点构建ITS模型量化了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最后将模型结果反馈回政策集束本身,形成效果与演化特征的有效联结。该研究为认识政策集束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框架,并且能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提供相应参考。
互动提问与教师点评:现场同学就政策集束的界定、政策作用与地区发展程度的内生性问题等与张守国同学进行了激烈探讨。汤俊卿老师、李玲老师进行了点评并给张守国同学提出了后续改进的方向。
黄沣爵博士生汇报
黄沣爵博士生汇报的题目是“神的|城市化”。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前现代的、乡土的空间被清除和替代,也有一些则作为非正规空间而保留下来,并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信仰空间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去闽南、潮汕等区域的城市中去看,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信仰空间随处可见,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这种现代/前现代、正规/非正规空间高度混合、拼贴在一起的城市,究竟是过渡时期的暂时现象还是全球本土化条件下的长期特征?民间信仰所经历的近40年城市化进程中以何种形式与内容同城市共生?成为了需要我们去看见与去思考的问题。
互动提问与教师点评:现场同学与黄沣爵同学就如何科学规划这类非正规空间、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等进行了探讨。仝德老师在科研高度的定位上给黄沣爵同学提出了建议。
刘一鸣博士生汇报
刘一鸣博士生汇报的题目是“基于流分析的中国海岸带地区氮污染环境损失的时空分异特征及管控策略研究"。研究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从畜牧系统,农田系统,水产系统,人居系统和工业系统五个主要氮源入手,核算了中国沿海省份人类活动的氮环境损失流,讨论了自“十二五”强调陆海统筹以来,中国沿海的氮污染管控情况,并根据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减少氮污染提出针对性建议。
教师点评:陈怡琳老师与刘一鸣同学就沿海省份人类活动的氮相关计算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并给刘一鸣同学提出了后续改进的方向。
结语
至此,本次 “博士沙龙活动”圆满落幕。该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在学术领域的交流,而且促进了学院科研氛围的浓厚以及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凝聚力。通过一系列深入的讨论和互动,同学们得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并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理解地理学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此外,沙龙活动还为学院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和同学对话的平台,让老师能够在轻松友好的环境中与同学们建立起更紧密的学术联系和个人关系。
作者:城规博士班
编辑:城规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