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峰回路转,砥砺前行:李玲老师专访

2023-12-15

【编者按】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始终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和深圳市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建设国际领先的湾区城市人居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学院也持续涌入新的师资力量为学院建设贡献力量。

为此,城规记者团开展“师说”——学院青年教师系列采访栏目,带大家近距离感受青年教师们背后的科研、生活、课堂等故事。

今天,来看看李玲老师的故事。


从香港大学到剑桥大学再到北京大学,漫漫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李玲老师总能在一个个转折中找到突破口,排除万难,最终拨开云雾见天日。


PART 1

积极正向的心态是最好的敲门砖

01 选择港大

李玲老师在谈到选择香港大学的原因时笑着给出了第一个理由:“因为有奖学金啊!”

在本科阶段,她就读于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更偏向于工科,但在课余时间阅读的一些经济类书籍激发了她对经济学浓厚的兴趣。她认为“张五常的书籍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发现来阐述经济理论和解释日常现象,没有繁杂的数学公式,让人眼前一亮。”

结合本科专业和个人兴趣,她最终决定选择了香港大学房地产经济学专业深造,那里有科斯产权研究中心,推崇利用制度经济学视角解释土地和住房市场的种种现象。由于尚未确定是否攻读博士学位,李玲老师选择了申请更灵活的两年制研究型硕士项目。

02 “一度觉得自己不适合科研”

在港大读研的头两年,李玲老师用“困难”这个词来总结自己的经历。回想起那段时光,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入学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起草一份详尽的个人发展计划。这份计划要明确规划每年的任务和参与的活动,需要不断地修改和调整。对于初入这个全新世界的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从工程管理跨越到经济学专业,由工科到文科的思维模式转变,以及研究领域的改变,对她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由于本科时期科研经验相对有限,李玲老师在踏上科研之路时走了许多弯路。“那时初次接触对逻辑严密性的要求极高的定量经济学研究,心里经常没谱。数据获取渠道有限,耗费大量时间,在研究过程中频繁陷入困境。”

经历磨砺,才得以成长。那段充满压力的岁月虽然艰难,却促使她迅速成长。“事后回想,非常感激我的硕士导师。他不断给予反馈,使我在研究上不断进步。”

03 “我开始喜欢上做研究”

即将结束硕士第二年,李玲老师面临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否要转为攻读博士。她的努力得到了博士导师的认可和支持,导师向她伸出了橄榄枝:“他说‘我觉得你进步很大,很适合读博,我可以当你的博士导师’”。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李玲老师决定从硕士转入博士,继续深造。

博士导师的鼓励给了李玲老师巨大的动力,也使她对研究的热情逐渐升级。“研究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他总是鼓励我积极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研究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每天都在面对新的挑战。今天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明天可能会有灵感,慢慢地向前推进。我开始觉得这个过程非常有趣。”

对李玲老师来说,“博士训练的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它训练的是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相比于对某个领域的专精,学习这些思维工具对我来说更为宝贵。”她也强调了积极沟通和讨论的重要性,认为与他人交流是开阔思路的关键方式,也能培养长期的科研伙伴关系。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李玲老师通过独立思考激发了自己的研究潜力。

李玲老师香港大学毕业照


PART 2

不断拓宽人生的宽度

01 “行为科学的田野调查”

李玲老师在完成博士学业后,获得在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机会。在博士后期间,李玲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开展行为科学的田野调查,“对于我,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博士后导师包晓辉教授在2017年获得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基金委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其合作项目“Nudging towards a better financial future: Applying behavioral insigh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systems in rural China”的资助。作为该研究项目的主要成员之一,李玲老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在江苏南通开展行为科学实验。

“我负责带领农村商业银行三十多名员工,在各个农村支行开展田野调查和实验,这其中包括员工培训,实验执行和每日数据收集等任务。”“那段时期每一天都充满新奇,我从办公室式的学术研究过渡到了社会实践型的学术研究,研究对象也从二手数据转变为社会中的个体。”“最令我愉悦的时刻就是从各个实验点收集当天完成的实验问卷,很有成就感。”通过这个项目的参与,李玲老师对于社会学科的研究范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玲老师在江苏南通开展田野调查

02 “一个文章解决一个问题”到“系统的故事”

李玲老师表示,她非常享受做研究的过程。她认为自己的研究风格与曾经的导师“一脉相承”,专注于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致力于“一个文章解决一个问题”。她指出,这种研究范式并不能被简单地二元评价,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所不足,缺乏更加宏观的视角。而中国的城市发展和住房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研究问题,它涉及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这里面可以研究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化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城市扩张对土地利用和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贫困、住房不平等),政府政策对城市发展和住房市场的影响,以及住房市场的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通过对这些课题的系统讨论,有助于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这也是李玲老师目前专注于学习的方向。她致力于将自己在城市和住房领域的研究整合起来,并充分利用新型城市大数据的优势,着力阐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和住房问题。

李玲老师在剑桥大学做会议报告

03“单打独斗”到“团队合作”

回到国内后,李玲老师感受到了更多未知和可能性,其中建立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在剑桥大学工作的几年里,我延续了在博士期间独立研究的模式,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相对有限。现在,我有机会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更好地实现学术上的构想。”

李玲老师表示,如何善用团队资源,发挥成员各自的长处,是她当前思考的核心问题。她认为开展学术研究应该是一件有意义并可以快乐的事情,“我希望和团队成员达成共识,让他们愿意参与,而我则愿意提供指导。”但她也意识到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状况做出调整。在国内,与学生的互动更频繁,这让她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并在不同学生之间找到更合适的平衡点。

目前,李玲老师一直在尝试和探索自己的教学方式,“并非每个人一开始就能成为出色的导师,我会不断学习成长。”


PART 3

未来的计划

目前,李玲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空间和住房经济学,她希望能够在这个多学科领域展现自己的优势,产出服务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

对于下学期将要开设的三门课程,李玲老师也充满期待。特别是关于城市更新的课程,她表示这是一门从零开始的新课程,希望能把这门课程做得比较有特色。城市更新涉及极高的实践性,因此她期待能够巧妙地结合课堂教学、户外实践和专家演讲,以便让学生们更全面地理解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房地产向新模式转型的主要路径,李玲老师期待在未来的课程学习中能够与同学们一起实地感受城市更新的成果,体验不同城市的美好。

 


个人简介

李玲,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客座助理教授,获香港大学房地产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城市空间与住房经济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新型城市大数据对传统住房理论的检验研究;(2)城市公共设施投资的效率与公平性研究;(3)城市更新的空间-社会-经济效应量化研究。


采访|熊美瑜 安梦琪

文字|熊美瑜 安梦琪

图片|李玲

编辑|城规记者团 冯春桦

审核|李玲 邱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