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韧性·安全·发展”青年学者论坛顺利召开

2023-02-13

2023年2月11日,第三期“韧性·安全·发展”青年学者论坛顺利召开(下称“论坛”)。本次论坛采取线上参会方式,吸引到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100余人参会出席,直播平台累计观看量2000余次。

本次论坛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标准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承办。

会议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汤俊卿老师主持。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张浩然、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张帆、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宫兆亚、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讲师尚文龙、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助理教授宋璟璐、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讲师陈琼、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讲师王恬妮及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讲师许婵分别进行了主旨报告与专家点评。


与会人员合影


论坛开始,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汤俊卿助理教授首先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

汤俊卿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随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国家杰青赵鹏军教授为论坛开幕致辞。赵老师首先代表北大城规对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标准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以及各位老师同学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接下来回顾过去城市规划学在各个领域作出的贡献,并且提出近年来在国家新的发展需求之下,北大城规引进了一批研究韧性、智慧、安全、公平、绿色等领域的优秀青年教师,为科研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指出,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城市规划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城市发展的安全与韧性研究刻不容缓。最后,赵老师再次代表学院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向各位老师发出参观、访学的邀请。

赵鹏军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国家杰青


之后论坛进入特邀主旨报告环节。

首先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张浩然老师带来题为“信息-物理-社会系统视角下的能源系统韧性分析”的报告。报告开始,张浩然老师提出低碳能源系统转型的必要性以及城市电力系统低碳转型面临的能源困境和韧性挑战。随后张老师对城市能源系统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作出分析,利用区块链、数字集成等技术实现对大量如分布式光伏等灵活性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挖掘其在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方面的潜力。基于这一系统,张老师团队利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实现了对灵活性资源的感知和模拟,利用元宇宙技术,与AR、VR结合实现对灵活性资源的管理、优化以及韧性分析。这些研究涵盖面丰富,视野广阔,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张浩然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论坛第二场主旨报告由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张帆老师带来,报告题目为“城市安全与建成环境——基于街景数据的探索”。张帆老师首先介绍了街景数据的特点以及分布特征。基于不同尺寸、视角的街景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量化城市间的相似性与特异度,进而得出不同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对造成城市差异性的建成环境作出理解。之后介绍了基于街景数据做出的有关城市安全的三个研究内容,分别是: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安全、居民对于城市的视觉安全感知以及安全感与实际城市犯罪率等安全性指标的偏差分析,为城市吸引力提升、治安维护以及居民导航作出贡献。

张帆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助理教授


接下来,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宫兆亚老师带来题为“第一波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工业园区的恢复”的报告。宫老师首先介绍了新冠疫情的发生对中国工业园区带来的较大冲击以及过去恢复水平和经济韧性评估研究的不足。随后详细介绍了研究区域、数据以及应用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方法,通过分析结果得出园区的恢复率总体上具有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因素对工业园区恢复速率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且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最后提出要促进重要交通节点与城市空间融合,加强服务设施和可达性建设,这为城市韧性建设与灾后恢复提供了实证参考。

宫兆亚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


上半场三场特邀报告结束后,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城市交通学院讲师、帝国理工荣誉高级研究员尚文龙老师对报告作出点评。尚老师指出,张浩然老师从社会-信息-物理系统的角度出发的能源系统韧性分析与我们传统的韧性“4R”(redundancy,resourcefulness、robustness、rapidity)特点异曲同工,以及将元宇宙技术应用于城市韧性评估给我们带来很大启发;张帆老师对于街景数据的获取、应用有趣且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利用街景数据衡量道路基础设施安全的研究令大家耳目一新;宫兆亚老师对于经济韧性理念的介绍以及恢复评估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视野,也带来很多启发。上午场的三场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应用,为我们展示了关于城市韧性与安全的多元化分享,精彩的报告也促进了各位老师同学的交流提问。



尚文龙 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部城市交通学院讲师、帝国理工荣誉高级研究员


下午场的第一位报告老师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的助理教授宋璟璐老师。宋老师以2015年尼泊尔地震为例,提出了面向自然灾害的社区韧性城乡差异性探究。宋老师首先提出了“针对城市和乡村社区,在实际的灾后恢复进程中关键社区韧性要素有何不同”以及“社区城市化程度是否会对促进灾害恢复进程的关键韧性要素有所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而围绕这两个问题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级提出了社区韧性与灾害恢复、社区类型的关联以及概念框架。之后详细介绍了案例的研究区域、指标选取、数据收集以及研究方法,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和多层次统计模型揭示了面向地震灾害的社区韧性城乡差异。宋老师的研究强调了以受灾公众视角为中心,因地制宜、差异化社区韧性建设方针政策在应对城市化进程方面的重要性。


宋璟璐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助理教授


接下来,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的讲师陈琼老师带来题为“Capturing Effects of Covid-19 on Global Cruise Vessel Density and Emission”的报告。首先,陈老师介绍了新冠疫情对全球邮轮业的影响,以及全球污染物排放限制政策作为研究背景,引出新冠疫情对全球邮轮交通密度与排放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随后介绍了团队使用的多源数据以及应用到的两种模型,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新冠疫情对全球邮轮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导致了邮轮活动的停滞,但同时也导致了全球邮轮的污染物排放量断崖式下降,该研究对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有较大贡献。


陈琼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讲师


随后,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讲师王恬妮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Reflec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climate adaptation in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综述型报告。首先,王老师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以及其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的不利影响,由此引出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策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方面,综合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四个领域的文章,发现不同领域的研究占比以及研究作者的地理分布特点。最后,利用CCRI Framework对英国的交通系统运输体系作出评估,得出研究城市所面对的气候风险排位,例如利物浦在冬天气候风险最高,卡迪夫在夏天气候风险最高,这些发现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升城市交通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王恬妮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讲师


下午三场精彩报告之后,由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的许婵老师作出总结与点评。许婵老师首先表示三位老师的分享让自己受益匪浅,宋璟璐老师对于尼泊尔地震背景下的社区韧性研究与许婵老师在川西地区灾害背景下的韧性研究高度相关;陈琼老师运用新颖多样的数据作出了精准的分析与对比验证,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与韧性研究具有显著意义;王恬妮老师综合多种交通方式对于适应性气候变化作出了综述性研究,也令许婵老师了解到很多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在讨论与交流环节,各位老师们提出了对于城市防灾减灾数据收集处理的相关见解,大家针对该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许婵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讲师


随后,由西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的李阳力老师代表下一期青年论坛的承办单位发言。李老师首先表示了对各位老师精彩报告的由衷赞美以及对这一期论坛成功举办的衷心祝贺。随后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下一期青年论坛的举办城市四川绵阳的悠久历史以及西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的韧性研究团队,并邀请各位老师与同学们参加第四期的青年学者论坛。

李阳力 西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讲师


最后,汤俊卿老师再一次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彩报告与讨论交流。同时,汤老师提出韧性发展任重道远,呼吁广大青年同仁进一步努力,完善韧性体系;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城市韧性这一大家庭,形成学术共同体,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承办单位介绍: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9年11月,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发挥北京大学多学科优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致力于探索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国际化视野下的本土化实践路径,培养“国际眼光、前沿理论、本土经验”的城市规划设计高端人才,在城乡规划与治理、智慧城市与交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领域,打造独具特色的融合城乡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综合学术高地。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并不断引进国家级人才及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加入教师队伍。现有教师队伍中包括了国家级人才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市级领军人才14人,外籍授课教师1名。学院教师担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等国际学术机构副主席等任职20余人次;国际学术期刊任职40余人次;其中,SCI期刊主编4人次;SCI副主编6人次;SCI编委20人次;国内学术期刊任职40余人次。其中SCI期刊主编1人(赵鹏军,Cities)。2020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榜单(赵鹏军)、多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赵鹏军、吴健生、杨家文、朱再春、张浩然)。


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自然资源治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自然资源部20217月批准成立“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作为依托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和广州市阿尔法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共建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中国联通智慧足迹作为支持单位。

重点实验室瞄准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决策需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国家战略,设置了国土空间人地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时空大数据支撑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体系、人地关系数据赋能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技术体系、人地关系空间信息系统与工具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202191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发文(深研院[2021]35号)“关于成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实验室建设由科研处和学科办牵头管理,人事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实验室主任由赵鹏军担任,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具体落实。




文字:王婧

图片:吕薇

校对:黄沣爵、汤俊卿、邱玉叶

编辑:城规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