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青年教师系列采访栏目 | 90后博导:汤俊卿

2022-12-09


编者按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始终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群和深圳市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建设国际领先的湾区城市人居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学院也持续涌入新的师资力量为学院建设贡献力量。


城规记者团开展“师说”——学院青年教师系列采访栏目,带大家近距离感受青年教师们背后的科研、生活、课堂等故事。


今天,让我们走近90后博导——汤俊卿。


2021年,汤俊卿从剑桥大学结束博士后的工作回到北大。英国、瑞士、新加坡、美国、日本,都是他曾求学的地方,而他最终选择回到国内,选择将自己过往的人生体验与学术思索带给更多的北大学子。

8034A


汤俊卿老师于办公室


01

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

'' 年少出国求学的契机 ''


谈起为什么选择出国,汤俊卿幽默地调侃道, “我当时就问了爸妈一个问题:‘你们俩去不去?’,‘你们不去,我就去。’。那会我就是想离开他们,证明自己的独立能力”,一开始以为只是去一两年的他,没想到就此开始了自己的漫漫十三年异国求学路。

汤俊卿记得特别清楚,只身一人去到国外后,才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还没有成年,需要住在寄宿家庭,他独自拖着自己都拎不起来的箱子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当时有很多自由的时间,利用假期,我就去英国、欧洲各地转转,长大后回想那段经历其实对我后来的帮助很大”,年少时看过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汤俊卿多元的价值观。

'' 我不是传统意义上典型的学霸 ''

“能跟得上,学的还行”,这是汤俊卿对自己高中以来的评价。真正的转变发生在他到英国之后。

首先就是语言关,“当时虽然雅思考的也不错,但来了才发现理论想要转化成实践是很难的,因为国内基本上教的都是美式英语,当地人说的带有方言的英式英语着实跟所学差之甚远,而且也发现自己的词汇量等各方面还远远不足。没有捷径,当时就是笨办法——背词典,和国内唯一的区别就是环境,背完之后出门就能用上,就是和房东太太、路人、英国同学、任何能碰见的英国人尬聊”。高中毕业的时候,汤俊卿的数学老师和他说:“俊卿你的进步是非常大的,你第一年来的时候,你说什么我基本上听不懂,你也听不懂我在说什么,但现在我们可以无障碍地沟通”。这对当时的他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类似的转变还有很多,“最开始并不是我主动地做出改变,是现实不断push我做出改变,但这种改变让我感受到了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 我是那种特别想赢的人 ''

汤俊卿回忆说,“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一直以来我自认为我是比较佛系的人”,当时的同班同学纷纷考上了世界名校这件事情真正激励到他,“我就问自己,我比他们并没有差什么,为什么我做不到。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骨子里是那种特别想赢的人”。

于是在本科期间,汤俊卿便加倍努力,经常和两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整天泡在图书馆学习。“那段时光是我非常珍惜的,现在仍时常想起,赶ddl,做past paper,不会就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谁先学会负责给其他人讲会,我们几个比学习,比努力,那段时间大家都很刻苦,不知不觉三年这样过下来也没觉得很累。”

得益于扎实的物理基础和良好的绘画功底,汤俊卿在建筑工程专业的学习中得心应手,即使第三年加入了很多很难且中国学生并不擅长的课程,汤俊卿也依旧完成得很出色。此外,他还代表卡迪夫大学参加了英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本科的学习为汤俊卿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虽然今天做的研究和本科已经不是一个领域了,但本科期间的很多积淀到今天都记忆犹新”。

最后,汤俊卿以连续三年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到帝国理工学院继续他的求学之路。

02

求学路上的小低谷

'' 差距 ''


最初从卡迪夫大学来到帝国理工学院时,感叹于身边的同学在各个方面都比自己优秀,汤俊卿感觉到了落差。同时,在专业学习上,从本科建筑工程的微观视角向城市交通规划的系统思维的转变对他也是一个挑战。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他又一次以优异成绩申请了自己老师的博士并拿到了offer,但这一次遗憾地与奖学金失之交臂。

“我当时悻悻地从英国回到国内,感觉进入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小低谷”,失落之余,汤俊卿进入上海WSP工作,担任助理交通规划师。在WSP的工作经历让汤俊卿接触到了很多实际的项目,对他未来人生职业规划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WSP那一年我干的很认真,也学到了很多工程实践知识,同事们相处的很融洽,也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与器重,但内心总是有个声音:我觉得我的求学之路不该止于此”,汤俊卿一直没有放弃读博的想法,时刻关注着国内外各大院校Ph.D.招聘的信息并积极申请。

“机会只有一次”

回忆起ETH的考核,汤俊卿特地为面试请了一天假。“我记得当时整个人非常focused,只想拿下这场面试”,他当时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所有能想到的问题和细节。“面试结束我感觉特别释然,结果怎样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谈及那段时光,汤俊卿感叹说“感觉人生只有那一次机会,我必须抓住,没有时间哀伤叹气,因为其他院校当时要么不提供奖学金,要么研究方向不合适,只有ETH这个机会,就这一次机会”。多年以后想起当时那种背水一战,放手去搏的决心和那段时间兼顾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山大的日子,汤俊卿心中依然感慨万千。

CABE0

汤俊卿老师在新加坡的办公桌

汤俊卿在他博士期间的学习更加地刻苦努力,那种工作状态也一直持续到了现在。他是他博导Prof Hans Heinimann教授的关门弟子,老师对他寄予了厚望。

'' 学术路上的曲折坎坷 ''

Prof Hans Heinimann教授给了汤俊卿很好的培养,但并没有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或是循规蹈矩的按部就班,反而给了他很大的自由探索的空间,他自己一点点摸索出来很多经验和心得。他坦言“我自己一步步走过来,走了很多弯路,吃了一些亏,比如论文发表上,其实是审稿人教会我怎么写论文的,我的第一篇文章被拒了7次,所以跟很多其他同阶段的年轻学者比起来我的成果并不算丰硕,时间都‘浪费’在了探坑上了。但就是在一次次的拒稿与尖锐的评审意见中,我学会了该怎么写文章,所以我在博士毕业论文中好好的感谢了一番所有曾经拒过我稿的审稿人,是他们的折磨与否定让我顺利完成了这本博士毕业论文”。汤俊卿也乐于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包括曾经踩过的坑,而不是照搬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认为需求导向的学习远比灌输式的教学高效得多。

7C7B3

汤俊卿老师在国际会议上展示研究成果

博士毕业后,汤俊卿坚定地选择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经过层层选拔,汤俊卿顺利进入剑桥大学开始了他的博士后研究生涯。

204FB

2019年汤俊卿老师在剑桥大学


03

很巧合我热爱这份工作

'' 我不喜欢做简单重复的事情 ''




做科研让汤俊卿发现,每天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尝试新的事情,这正是他喜欢做科研的原因。“我不喜欢做简单重复的事情,比如重复、机械式的填表这种事情就可以让我很抓狂,所以很喜欢做科研期间每天接受新东西的这种感觉,我常常会因为今天又学会了一个什么东西而开心很久”

从建筑工程到交通规划、再到数字孪生、城市科学领域,从微观到愈加宏观的视角,一个又一个几乎全新的领域,汤俊卿在过去的时间里边做边看边学,虽然慢,但是这正是自我探索的魅力所在,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在其中不断闪现。

'' 为自己而工作 ''

博士毕业后,汤俊卿也曾拿到了顶尖咨询公司的offer,但他还是选择了科研。“你的成果走到哪里都是你的,我很喜欢这种为自己积累的感觉”,他坦言道,“选择北大是因为学校为年轻老师们提供了很棒的支持,可以有自己的团队,做想做的事情,可以去实现我构思了很多年的idea”

谈及妻子,“我觉得她作为一个妻子和一个母亲,都做得非常出色,她从来没有干扰过我的选择,在我人生中面临重大选择时她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汤俊卿坦言她为了自己做了非常大的牺牲,放弃了国内稳定的工作,毅然决然跟着自己远赴重洋,追求理A3AAA

汤老师与夫人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 从学生转变成老师,我有一种如虎添翼的感觉 ''

汤俊卿在对自己学生的培养上也非常强调要有leadership,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汤俊卿老师会让他的博士生带领三四个硕士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从选题、技术路线到数据收集都要学生自己思考,他认为这个过程是非常深刻的。

“另一个选择做老师的原因是我很喜欢表达,喜欢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说给学生听,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汤俊卿很享受自己在做的工作。不管是在英国还是国内,汤俊卿在授课的时候会尽可能避免把理论干巴巴的说出来而已,即使是比较基础的课程,也会尽可能把它和前沿的内容以及自身的研究联系起来,“我希望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做得有趣、有个性一些”

C0119

汤俊卿老师讲授的《地理数学方法》的课堂上

04

为人类知识做贡献的学者情怀

'' 城市不是一堆钢筋水泥,也不是数字化技术堆积在一起的产物 ''




博士后的经历对汤俊卿意识形态的改变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数字城市变革”这一交叉学科的项目里,汤俊卿和剑桥大学商学院、地理学院、土地经济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同事合作,跟伦敦市政府、剑桥市政府等政府部门紧密对接,接收到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与决策制定者们的观点,“我意识到我之前的思维方式非常坐井观天,如果没有这个项目,我永远都看不到其他丰富的方面”。从关注技术和算法到关注社会和人文,汤俊卿意识到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关注人是不可以的

'' 科研除了发paper,拿大奖,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知识做贡献 ''

北大的学生要有为人类知识做贡献的情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从此你在人类的知识库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迹。不管最后会不会走这条路,起码在最初是要保有这种期待的,与国家的需求对标,去做有价值的科研。

对学生的寄语

“我在卡迪夫大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天天跑去孔子学院读书,小说、散文、传记甚至其他学科的书籍,文字之外、电影也好,我都广泛大量阅读。”趁年轻有时间多读书,迷茫的时候或许可以从先贤留下来的文字中找到答案,也可以看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个人简介

汤俊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灾害与风险专委会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决策咨询专家、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2010年至2013年就读于英国卡迪夫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至2014年就读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交通运输系,获硕士学位。2015年至2019年就读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环境系统科学系,获博士学位,同期于新加坡-ETH中心以及未来韧性系统实验室任博士研究员,其间分别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日本东京大学进行访问交流。2019年至2021年于英国剑桥大学开展并完成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2021年9月入职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学,主要从事城市韧性与城市灾害的综合研究,长期聚焦人地关系中“灾害风险-人类活动-城市系统”复杂耦合机制,在城市韧性理论与评价体系构建、流空间应灾模式挖掘、复杂城市系统高精度模拟计算方面取得系列成果,拓展了韧性城市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促进了数据驱动的安全城市与可持续科学发展,为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政策支撑与决策依据。


采访|段司南 黄诺贤 邱玉叶

文字|城规记者团 段司南

图片|汤俊卿

编辑 | 城规记者团 段司南

审核 | 汤俊卿 邱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