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智慧国土赋能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圆满召开

2022-08-16

8月12日下午,2022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期间,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主办,智慧国土工作委员会、自然资源信息工作委员会承办的“智慧国土赋能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圆满召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陆表系统与人地关系实验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为本论坛支持单位。


  此次论坛由智慧国土工委会副主任委员赵鹏军教授主持,主任委员陈军院士致辞。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业务部门、学界和相关产业界的重量级专家线上线下参加论坛。众多业内专家、学者、业界伙伴、高校代表共襄盛举,聚焦行业热点,分别从有关智慧国土的理念、愿景、业务逻辑、技术路线、应用试点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分享讨论。


赵鹏军教授主持会议

一、嘉宾致辞

智慧国土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军院士表示,当前背景下以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为核心,支撑数字化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但是,当前数字化发展整体赋能水平不高,支撑力度不足,具体表现为高质量信息供给能力不足、高层次风险应对能力不强、高水平赋能手段缺失。从技术角度看,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的数字化发展和应用,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工程,涉及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整个链条;从管理视角看,自然资源部门正从“物理融合”向“化学反应”演变,事关管理机制、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的全方位系统性变革;从学术上看,可持续发展需要数字化技术支撑,数字化发展也需要吸纳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迫切需要根据国家智慧社会建设这个总体要求,以智慧国土这个新理念为统领,去破解相关难。


陈军院士致辞


二、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专家朱合华教授就《智慧国土和数字地下空间》做专题报告。他表示,地下空间是国土空间向地球深部的延伸,是国土空间的主要资源,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的保障,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重点和城市防灾韧性的前沿阵地,对集约利用土地、构建紧凑型城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设精细化的地下工程,就必须要借助数字化技术,精细化采集信息,实现透明化服务,建立城市地下空间建养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和智能决策服务系统,达到“与地层交朋友”的目的,构建“韧性-智能-绿色-人文”的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由数字化转型走向智慧化繁荣。

朱合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专家 报告题目:智慧国土与数字地下空间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特约副会长李晓波研究员认为,对国土空间进行管理和利用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要素互动关系。现阶段的数字知识模型尚不足以科学清晰刻画人地过程并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的大需求主要为以下三点:一是围绕“人地关系”构建国土空间大数据体系,在范围上覆盖自然资源本底和人类空间利用各要素。二是以国土空间治理为核心,构建服务政府管理的分析应用体系,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工作过程的全贯通。三是以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为目标,构建社会应用体系,以“全景式”国土空间信息平台,支撑生产、生活活动。

当前自然资源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围绕一条主线,提升三个能力,构建“一网一数一平台三大应用”。以空间立体监测、泛在网络、AR与VR和网络安全等为技术支撑,全面提升全域态势感知、综合分析决策、泛在精准服务能力,在智慧规划、智能审批、智能监管、智慧决策、智能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最终实现履行“两统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李晓波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信息协会特约副会长 报告题目:智慧国土:需求与愿景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吴洪涛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出,作为自然资源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智慧国土目前主要面向自然资源和科学配置,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三大业务目标,包括动态感知调查、规划监测网络、审批登记监管决策通融与便企利民四大业务逻辑。在此基础上,依托自然资源大脑中枢,逐渐形成数据驱动和算法支撑下的调查、规划、审批、监管、决策的全程联动,并最终服务整个数字中国建设,落实于经济社会生产生活,在统一底图上实现业务空间化与空间数字化,在统一的底线和约束规则下开展各项活动,达到全民各部门共同参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吴洪涛

研究员,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智慧国土的业务逻辑与发展基础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信息服务部主任刘万增研究员综合物理学、哲学和信息论的观点,讨论了时空信息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及其度量模型,从时空信息熵的角度浅析了时空信息的赋能机理。他提出,“熵增原理”是时空信息赋能的内生动力。时空信息赋能就是通过时空信息触发行政行为,通过政策引导、法律约束、制度规范,约束人类的行为,通过人类行为的“熵减”,维持自然空间实体正常演化及其能量交换,达到一种和谐、平衡、健康、可持续的“熵减”状态。构建智慧国土,就是要通过时空数据治理,构建时空数据生态,以跨域业务流驱动时空信息流,以时空信息流触发时空知识工程,将时空知识与跨域业务耦合融通,实现时空知识赋能。


刘万增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信息服务部主任 报告题目:时空信息赋能的概念解析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华意教授在报告指出,当前城市内的空间信息服务相对比较成熟,但城市群层面的空间信息服务技术体系尚不具备,亟需构建跨城市时空大数据汇聚与融合、分析与挖掘、集成与应用的空间信息服务体系,来支撑城市群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报告结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成果,围绕城市群建设与管理空间信息重点服务的时空大数据体系、时空大数据驱动的城市群规划建设与协同管理新技术体系、城市群经济区建设与管理空间信息综合应用集成的新模式等进行了详细阐述。

吴华意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长江学者 报告题目:时空大数据技术赋能城市群规划、建设和管理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重点实验室曹春华主任从内涵逻辑、技术支撑、应用实践方面详细介绍了重庆智慧国土实践探索。他表示,重庆作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对落实国家战略实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特殊要求。未来,在智慧国土工作委员会的统筹指导下,重庆将加快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国土”体系,探索重庆市自然资源科学管理与国土空间高效治理发展思路,探索“智慧国土”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实施路径,为我国“智慧国土”建设提供地方经验和示范成果。


曹春华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题目:重庆“智慧国土”用途管控实践探索


广州市阿尔法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秉良博士表示,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国家各项重大工程的开展,时空大数据资源亟需实现“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打通“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全链条,实现从提供“数据信息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的转变。从技术上讲,结合人工智能(AI)领域研究成果,将知识图谱(KG)技术与地理信息(GIS)技术相结合,用知识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促进其业务模式演变,形成跨领域、跨专业、多类型、多层次、多粒度知识的支持。


崔秉良

广州市阿尔法软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报告题目:面向自然资源管理的知识服务技术探讨


国网思极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赵光指出,当前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区域分布不均,时空调度不充分,异常风险防御能力不强,能源系统信息不互通等问题,亟待解决科学容量配置优化,综合时空场景供需匹配,能源与地理信息空间一致性映射等问题,综合提升安全风险应对能力,并详细展示了卫星反演、深度学习、多尺度地理空间分析、多源异构数据模型等技术在能源区域选址、风光资源高精度时空评估、供需时空动态匹配、能源安全预测、综合数据库构建等场景下的实践应用和良好成效。


赵光

国网思极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报告题目:时空信息助力能源高质量发展


三、展望未来

自然资源部门正从业务“物理融合”向“化学反应”演变,形成新型业务模式,同时努力对原有各专业技术体系进行整合重构,形成新的技术支撑体系。回顾整场论坛,专家和学者们围绕产业智慧国土的相关概念及实践进行了交流研讨,对有关智慧国土理论内涵、技术需求、业务逻辑、应用场景等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未来,我们希望能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的领导下,汇聚各方力量,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的整体性思考与系统性安排出发,用“智慧国土”这一新的科学理念和思路,统筹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国土空间体检与监测等方面的数字化发展,推进智慧化应用,更好地支撑“两统一,一加强”主责主业,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的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治理决策,推动智慧国土这一新领域向前发展。


图文:刘斌

审核:赵鹏军、宫兆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