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平稳恢复,有序流动——大数据带你继续看春运

2022-01-26

2022的春运如约而来,尽管新冠疫情这只“拦路虎”还未完全离开,但随着精准防控的落地和国内疫苗大规模接种,经历牛年“就地过年”后忙了一整年的国人,思乡情绪愈发浓烈,虎年回家的脚步亦坚定了很多。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之后,2022年的春运相比以往将会有哪些变化?北京大学和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团队(人类活动与区域治理大数据实验室)继续对2022年为期40天(1月17日-2月25日)的春运进行高精度模拟预测。北京大学和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团队(人类活动与区域治理大数据实验室)继续对2022年为期40天(1月17日-2月25日)的春运进行高精度模拟预测。本次预测采用连续4年全国尺度的百亿级出行时空轨迹大数据,预测预警春运人群流动的总量与时空分布,支撑春节期间的疫情防控、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和春节后的就业服务、生产恢复等决策制定。


我们发现的主要结论如下:


1、2022年春运期间到发总量预计为13.59亿人次,较2021年大幅增长。

2、提前返乡态势比往年更加明显,返城趋势比往年更加集中。

3、春节假期期间,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省内流动成为主流,除夕至大年初三省内客流量占比预计从66%提升至72%。

4、四大城市群构成六条交通主轴,占全国春运总流量的55%,其中南北方向的人口流动要比东西向更加活跃。航铁出行各具优势,春运日均客流量预将大幅上涨。

5、 2022年春运期间,外出农村劳动力春运流量较2021年上升16%,总人数较2021年也小幅提升。

6、西安、天津等地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外出农村劳动力流动总规模较去年相比略有上升。


1、全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精细化增强人们出行意愿,春运总量同比预增长近6成

入冬以来,多地出现疫情反弹,但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趋于常态化、精细化,人们对于出行的疫情担忧有所减小,出行意愿增强。虎年春运全国春运旅客到发总量预计为13.59亿人次,相较2021年增长4.92亿人次,同比预增长56.7%,但是与2019年(疫情前)相比,总量仍处于低位水平,约为2019年的45.6%。(注:2019-2021年为交通运输部春运到发总量数据,主要基于客运票务数据计算。2022年数据为联通智慧足迹预测春运到发总量数据数据,主要基于手机信令时空大数据进行计算。)

2、 提前返乡趋势明显,返城趋势更加集中

对2019-2022年春运开始之前20天和春运开始后15天之间的总量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22年差异为近四年最大,是2019年的1.6倍。这意味着,2022年春运开始后,出行总量的增加有所减缓,而春运开始前的流量较大。2022年的提前返乡趋势明显,有利于减缓交通部门和疫情防控部门的春运集中调度和集中应对压力。

春运40天预计会经历三次潮汐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腊月廿七返乡高峰、正月初六和正月十六的返城高峰。今年春节假期长距离旅游等出行需求预计尚未完全恢复,返城刚性出行需求成为节后流动的主体部分。疫情前的节后春运高峰通常从大年初三开始,2022年预计在正月初六前后才会出现。

3、 人口流动集中在城市群地区,省内流动增强

春运人口流动网络密集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侧,预计形成以城市群为主的区域格局。今年春运的高强度地区以城市群为主,而非单独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热点地区包括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日均到发总量均超过450万人次。其中,流动强度最大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其单日峰值最高可达1200万人次。

除夕前后的客流量存在较大差异,除夕前全国日均到发总量预计为2874万人次,而除夕后全国日均到发总量预计为3712万人次,平均增长近三成。除夕前以跨省返乡为主,春节假期期间以省内出行为主。除夕至大年初三,省内流动强度逐步增大,从平均占比66%提升到占比72%。今年春节假期,人们以就地就近探亲旅游为主,而长距离跨省出行数量低。


4、三大城市群是节前主要流出地区,净流入城市呈均匀分散格局

节前净流出城市分布相对聚集,净流入城市相对分散。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最主要流出地区,形成了全国的三大净流出核心,春运期间净流出量依次是1836万人次、1049万人次和538万人次。净流入量大的城市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其中劳务输出大省的部分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的外围城市是最主要的净流入地。

根据春运预测结果从两个维度对367个城市(333个地级行政单位、4个直辖市、30个其他省直管行政区,总共367个)进行分类。第一个维度是节前各城市的净流出量,将城市划分为流出型、流入型和均衡型;第二个维度是节前各城市的流出总量,将城市划分为强、中、弱人口流动城市。

其中,深圳、广州、上海等19个城市为强流出型城市(总流出量超过500万人次),这类城市通常为城市群中心城市及人口大省省会。而重庆、阜阳、亳州等18个城市则为强流入城市,这类城市通常劳务输出规模较大。

5、六条交通主轴流量占比过半,南北方向人口流动更活跃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是春运期间人口流动的高强度重点区域。对应“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中的六条主轴,每条主轴的春运总流量均超过8000万人次,主轴沿线的节点城市流量占全国春运总流量的55%。

春运期间,南北方向人口流动较东西方向更为活跃。一是在四大城市群中,成渝城市群的流动强度相对较弱,拉低了东西向流量。二是在六条主轴中,京津冀-粤港澳主轴的流量最大(1.98亿人次),占比26.4%,其沿线不仅包含多个城市群中心城市(如武汉、长沙和郑州),还包括大规模劳务输出城市(如商丘和阜阳)。


6、航铁出行各具优势,春运日均客流量预将大幅上涨


基于历史数据分析,高铁客流平均出行距离日常为308.53km,节假日为353.27km;民航客流平均出行距离日常为1298.4km,节假日为1305.7km。春运返乡和返城成为重要出行目的,出行距离高于日常。预计2022年春运民航和高铁日均客流量分别会上涨至平日的约1.8倍和1.6倍。春运期间,客运总量上高铁多于航空。但同平日客流相比,春运期间高铁客流变化相对平稳,客流增长率小于航空。

7、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外出农村劳动力春运流量增长近2成


2022年外出农村劳动力春运流量预计为1.46亿人次,低于常年(2019年),但较2021年回升了16%。我国始终积极科学应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已形成较成熟精准的疫情管控机制。同时,得益于国家对跨省务工农村贫困劳动力的交通补贴与对外出农村劳动力返乡及返城足够的交通运输力支持,全国外出农村劳动力总人数比去年有小幅上升,且流动较往年呈现平稳恢复态势。

外出农村劳动力春运流动存在三大高峰时点:腊月二十七、正月初七-初八、正月十六。值得注意的是,外出农村劳动力在春节假期期间(除夕至初六)日均流量为327万人次,这个数值是外出农村劳动力在整个春运期间日均流量366万人次的89%,劳累一年的人们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同时我们也关注了近期疫情多发的几个重点城市。其中,西安疫情目前已得到了有效遏制,其外出农村劳动力春运流量相较2021年预计增长4%;天津因2021年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今年其外出农村劳动力春运流量相较2021年预计增长 33%;郑州今年外出农村劳动力总流量较2021年预计下降3%,疫情防控形势还比较严峻。

风雨归乡路,春运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亲情。在此,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提前祝大家春运出行一路平安,就地过年一样幸“虎”如意,过一个红红火火虎虎生风的虎年春节!


预测思路及模型

1. 基于往年同期的春运数据,将城市间的流量分解为返乡返工流量和城市间日常流量,对两类流量分别建立不同的预测模型并求解,得到无疫情影响下的两类流量预测结果;

2. 基于今年年初全国流量数据、去年及前年节假日全国流量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到疫情相关因素对局部流量和全局流量的影响,给予此类情境涉及到的城市不同的衰减因子,得到特定疫情情境下的流量预测结果;

3. 基于全国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地理空间关系,构建全国城市间的重力模型,结合预测结果对重力模型相关参数做出估计,并校核调整得到最终的流量预测结果。

数据来源及说明:

1.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春运期间春运前一个月的全国人流量数据;

2.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五一、十一长假,以及2021年11月部分日期的全国人流量数据;

3.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22年1月全国人流量数据;

4.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春运期间外出农村劳动力全国流量数据;

5.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22年1月外出农村劳动力全国人流量数据;

6.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21年五一、十一长假、11月特征日及春运期间,2022年春运初期特征日的出行方式数据;

7. 外出农村劳动力: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构建的人口时空流动及劳动力迁徙模型、农村劳动力务工模型,筛选出年度有6个月以及以上在家乡地所在城市以外务工的16-64岁的适龄劳动人口。


人类活动与区域治理大数据实验室简介

人类活动与区域治理大数据实验室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与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设,于2020年11月20日成立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实验室以国家大数据战略为指导,以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导向,通过“感知、模拟、预测、决策”的研究方法,结合大数据平台,针对区域治理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并服务于规划与管理实践决策。


本次报告参与人员: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赵鹏军、庞亮、胡昊宇、高瑜堃、杨乐、张听雨、廖雨琪、余玲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海晓东、闫嘉、冯永恒、柴尼斯、张金城、屈永慧、何蛟、郭晓平、黄杉、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