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上午9:30,朱日祥院士走进南燕讲堂,为我院师生带来了《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属于院庆20周年系列南燕讲座,为了让师生们能够与院士更好地交流与互动,讲座在线上进行,并在北大C栋125设立了线下会场。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震教授应邀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朱日祥院士便给出了宜居性的定义,围绕着“三深一系统”展开报告,启发大家要用宇宙视野研究宜居地球。朱院士深入浅出,以苏美太空竞赛为例指明了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道路,概括了深空前瞻科技研究的方向。随后,朱院士又从深地、深海与地球系统三个维度详细地介绍和展望了宜居地球研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揭示了地球科学与生命健康的联系,更认为研究要注重原创理论,而不仅仅是高影响因子的刊物文章。最后,朱院士寄语广大师生,未来充满挑战与机遇,要有勇气和毅力,如同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研究和对待地球。
到了讲座的互动环节,线下会场的师生们围绕着地球科学领域的话题踊跃提问,朱院士高屋建瓴,详细解答。以下是精彩的问答环节:
赵鹏军老师提问:对研究陆表系统的地理学者,能否在理论创新上指明方向,如何融合地理学和宜居地球的大战略?
朱日祥院士回答: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是相互关联的,比如今年的极端气候,在地球历史上并不罕见,只是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缺乏科学依据,而导致应对措施不足。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研究者应当为此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赵鹏军老师总结:我们认识到极端天气对城市的影响是一个短尺度效应,但在城市建设领域,从长期性的角度来思考怎么应对短期内出现的灾害,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和问题。
杨震老师提问:近来大家都在争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您是怎么看的?
朱日祥院士回答:我同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时候会使地表温度升高这一观点,但是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长尺度上不可能影响地球的气候系统。人类活动只能对地球的气候系统造成一些小的扰动。
朱再春老师提问:人类活动和陆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地球宜居性有什么影响?
朱日祥院士回答:生命宜居不限于人,但首先要认识到人的宜居性。人的活动和生态过程密切相关,所以要特别关注生态建设,要注重整体性的研究,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倪宏刚老师提问:我们目前的宜居研究是以人为本的,其他生命形式是否有考虑过?人类的历史尺度太短,我们现在对生态系统和宇宙的认知是否有问题?
朱日祥院士回答:我很赞同你的观点,这个问题本质上和上面二氧化碳的问题是同一类的,现有的研究夸大了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目前人对地球造成的污染不可回避,但是对地球气候系统造成的影响我们这一代无法判断。要真正认识地球宜居性,不仅要考虑短期特别是工业化以来的影响,更要考虑自然过程的影响。
讲座最后,赵鹏军院长进行总结,感谢朱日祥院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向大家推荐了朱院士主编的著作,希望大家之后能去更多地阅读体会。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
朱日祥院士简介:朱日祥,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长期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地磁极性倒转、地磁场与地球深部过程相关性、克拉通破坏以及全球构造等领域取得了富有创新的成果。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开拓了“理论创新、技术开发、勘探突破”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推动“固体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成立与发展,促进了地学领域大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曾获首届法国科学院“法中奖”、第三世界科学院首届地球科学奖、EGU Petrus Peregrinus奖、陈嘉庚科学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和2017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