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上午,C栋301教室,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迎来了新学期第一场学术专题讲座,吴建生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主讲人崔之久老师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代杰出地质地理学家,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先行者,曾写下中国第一篇现代冰川论文,他走遍地球寻找冰川,是第一个到达世界“三极”的中国人。崔之久教授此番就当前热点话题——“全球变暖”全面展开,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并向同学们灌输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理念,同时,他谆谆道来他近半个世纪追寻冰川的神奇经历,让在场所有人肃然起敬。
以下是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看待全球变暖问题要“一分为二”:
当前关于全球变暖种种危害的主流论断充斥着所有的媒体、新闻、报刊,人们谈到全球变暖如谈虎色变,崔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是很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制约,且不是一种封闭的循环,所以,看待这个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全球变暖虽然会使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沿海城市,但对某些大陆型且缺失“能量”的国家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倘若变暖,雪线上升,会多出更多的适合种植的耕地,对于能源全面告急、人口拥挤的今天,全球变暖或许真的有其两面性。崔教授同时也告诫同学们,平时做学问不要人与亦云,看待问题要全面整体的看,要看到实物的两面性,不能就一个论断就完全否定一个命题,科学是非常严谨的。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第四纪是包括现代在内的过去二百万年的地球近代史。冰期降临和人类诞生是第四纪两大标志性事件,自第四纪以来的二百多万年间,地理经历了多次冷暖变化,至少有四次非常寒冷的冰期。虽然目前地理处于冰后期,但由于全球变化不是一个直接的循环,而是“大圈套小圈”、“小圈再套小圈”的变化,所以,即使地理处于变暖的时期,也会有不同幅度的变冷再变暖,因此,全球变化是波动的。
山地冰川是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地处中低纬度的青藏高原及其相邻高山是独特的地理单元,对全球变化有特殊的影响与响应,要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揭示其冰川发育条件、成因、时代、演化、分布及其环境变化的区域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崔教授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对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看法。他用生动的地质考察图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近40年的冰川变化,大量实地科考图片加上他幽默风趣的解说让同学们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冰川构造、移动有了初步的认识。冰川消融是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崔教授指出,由于全球变暖加大冰川消融使得冰川退缩,这必须引起重视,而水循环加快导致降水增加从而延滞冰川退缩这一点也不可轻视。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冰川事业:
“高处不胜寒”的冰川事业令崔老的人生布满了冰川的“擦痕”,几次与死神狭路相逢,亲历雪崩吞噬队友的撕心之痛,这些没有使他退缩。1957年,贡嘎山的经历让崔老永远难忘,虽然中国冰川研究事业的序幕于此徐徐拉开,但崔老经历了雪崩、暴风雪、裂缝、滑坠、迷路、冻伤、雪盲、高山病,还有队友的不幸遇难。说到此,崔老有点哽咽,这次经历没有动摇他继续从事冰川事业的信念与决心,他觉得他担负着神圣的职责,要去做已牺牲的战友们想做而无法再做的事业。两年后,慕士塔格峰的攀登让他得了雪盲症,登山过程中不顾寒冷记录考察数据又让他失去了右手掌,自始至终,只要让他去冰川他就高兴,他说“就像回家一样”。崔老说“不管风吹雨淋,刮风下雪,这都是难得的磨砺,又有什么不能的呢?”这种伟大的执着的勇敢的精神让我们对他及他所从事的事业表示深深的敬佩。
讲座最后,许多同学就崔教授的讲座内容提出很多问题和观点,崔教授一一作答,他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对眼前这位80高龄的老教授更加肃然起敬。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崔之久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对外开放实验站——天山冰川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冰川地理组副组长、《南极研究》杂志副主编,兰州大学中国第四纪冰川和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冰缘委员会委员,国际冻土协会冰缘环境工作组成员,国际石冰川研究组发起人之一。
(龙颖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