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学术论坛第九讲——孙施文

2011-09-26

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庆祝深研院建院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新生学术论坛第九讲 

 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传承

     9月24号上午,在C栋203教室,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新生学术论坛迎来第九场报告。本次报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孙施文教授主讲,题目为“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传承”。参加报告会的有李贵才院长、周庆副教授、王东美老师,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全体新生。

    李贵才院长对孙施文老师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学术成就予以高度赞扬,号召大家要向孙老师学习,用心做学问。孙老师首先用形象的描述,把大家带回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愿景中;接着阐述了现今社会对“田园城市”理想的误读;最后,详细分析了百年以来“田园城市”思想的延续与扩展。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一个多世纪以前,当时的伦敦正被拥挤、污染等大城市病严重困扰,针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与乡村在分离之后重新走向融合,将城市与乡村的优点综合起来,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思想,包含符合后工业化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

对“田园城市”思想存在的误读

首先,“田园城市”不是低密度的城市。根据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关于田园城市的描述,由占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出来的精确人均用地面积可以得出,田园城市应该是一个高密度的城市,而不是低密度、家家有花园的城市。其次,“田园城市”思想不是只建小城市。田园城市是一个城乡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规模不一定会很小。然后,“田园城市”不是确定的城市形态。田园城市不是一种规划,城市形态不必要是规则的圆形,重在城乡间的结合,而不是地理位置的规则化。最后,“田园城市”不只是有关城市形态。田园城市在描述城市形态之外,还包含有城乡统筹、区域平衡、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理念。

“田园城市”的核心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认为,城市、乡村、城乡这三种生活形态犹如三块磁铁,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一致的发展。其核心思想包括:人口在区域(国家)范围内的有序分布;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应予以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发展的模式;对城市美好环境的追求;城市建设经营和管理的多样化。

“田园城市”思想的延续与扩展

霍华德针对城市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是现代城市规划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田园城市”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卫星城、新城建设等,具有重大的影响,在之后的规划方案和相关法规中也有“田园城市”思想的痕迹。“田园城市”思想经过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但其基本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此外,“田园城市”思想可以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起点,但不会是终点。

“起点、也仍然是起点”,报告结束时,作为赠予新生的寄语,孙施文老师一语双关,把“新生”与“田园城市”联系在一起,颇具深意。之后,孙老师与同学们就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报告人简介:

孙施文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专家组专家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制度

(图/王玉国,文/赫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