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设计大赛之参赛作品介绍(十一)

2012-11-30

——第十一组设计  《叠置空间
 

设计者:邹婧、谢莹、余飞


    第十一小组在设计之初,便从传承历史、时代背景、地域文化三个维度思考校门雏形,并在赋予其内涵的基础上,设计良好的建筑结构使其承载多种功用,实现多种景观效果。从“门”的本源——传统的“线”型空间出发,一个叠置多重元素与多种功能的“盒子”空间便如此生来。
    小组将本部西校门的三开宫门抽象化成现代简洁的三开门,作为新校门的主体构架。而西校门传统的屋檐形式,在大鹏城的内涵背景下,经由一系列现代手法的处理,提炼成动态感的折线形曲板,与稳重的主体构架拓扑叠置,生成现有形式,寓意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在鹏城起飞。主体空间轻盈通透,校门轮廓与塘朗山脉遥相呼应。作为南燕门户,新校门的形式感、标识感极强。
    形式传达文化,西校门的原形体现了深圳研究生院与本部的一脉相承。折线曲板作为地域文化元素存在,而整体建筑形式又叠置了兼容并包的北大文化与南燕特有的国际理念与创新精神。
    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盒子”,新校门内部叠置多种功用空间,实现多层次利用与人文关怀。校门整合了门卫传达、行人等候、人车分流、景观审美等多重功能。小组充分利用深圳的日照优势,在顶部用叠置的木质与混凝土构架导演一场光影魔术。在校门的边界空间引入景观水池,内植校园常见植物——“竹子”,使其与周边环境融合。拔高直上的竹子象征南燕朝气蓬勃、不拘一格的科学态度。
    在建构上,小组用现代材料(混凝土、木材、钢材、玻璃)来表现这一由传统形式演变而来的现代校门,体现北大之“常为新”。建筑材料相对经济与易得,可实施性较强。
    三年南燕人,一生北大人。正是基于对深圳研究生院的厚重情感,才诞生了小组的“叠置空间”校门方案。叠置的校门,是对“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办学方针的理解,是历史传承、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的三维叠置,是形式、文化、功能的空间叠置,更是师生情的交融。


第十一组:邹婧、谢莹、余飞 


从左至右:邹婧、余飞、谢莹


 

(文/第十一组,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