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举办联合课程,促进两地交流发展

2013-03-26

    2013年3月9日至15日,城市学院景观课程“改造后的生产性景观”在香港大学顺利开展,这是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系与香港大学园境建筑学院首次合作举办的联合课程。本次课程的­指导团队阵容强大,包括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园境景观学部主任Matthew Pryor、建筑景观建筑系助理教授VINCCI Mac,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系博士陆小璇,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工作室主任肯尼思·杨、设计师Stanley Lung、Tyler Austin等知名人士,都针对本次课程举办了相关讲座,并对同学们的作业给予了悉心指导。同时,10名2012级城市学院景观班学生和22名香港大学学生参加了此次课程。

陆小璇为学生讲解她的ASLA获奖项目

课程主题——香港深湾

Vincci老师为学生提建议
    首先,Vincci老师为两地学生介绍了此次联合课程项目的背景和目标。她指出,在21世纪,深湾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土地缺乏进一步发展、生态压力大、水产养殖业衰退等,这是由复杂的动态变化和管理失误造成的。同时,她认为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处理严重的生态危机方面能力不足,需要在完成美学和空间目标后,继续深入探索生态机制。
    本次研讨会围绕“改造后的生产性景观”的题目,旨在针对城市动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扩大个人的看法。除了生产性景观,香港深湾一直被视为有效的媒介,可以提高多样化的生态服务,支撑城市经济,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范围内响应环境的变化。为了使学生在一定的主题下经历全面和深入的调查,本次研讨确定了四类理论主题:
•恢复:米埔自然保护区
•“进化过程/继承”:落马洲河套
•恢复:南生围/和生围/大生围
•碎屑的后果:洪水桥
    参加此次联合课程的32个同学被分为8个小组,每2个小组共同探讨一个主题。本次课程时间短、强度大,开始的场地调研需要同学们跋涉十几公里,在太阳的暴晒下、在广袤的自然保护区中,同学们忍受着疲惫、饥渴,仔细观察场地存在的问题,认真记录和拍摄,每天需要提交阶段性成果报告。在室内研讨环节,同学们也丝毫不轻松,每个同学都会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讨论中充满了思维激烈地碰撞和磨合。

第一组同学孜孜不倦讨论问题

第二组同学汇报

第三组同学汇报
    “这次研讨最大的收获是”,来自第三组城市学院12级景观班的郑庆之同学如是说到,“对于场地我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好奇状态,尽量收集场地的信息,由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导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先入为主。以‘进化过程’的香港落马洲为例,这是一块将河底污泥堆到鱼塘上形成的土壤严重污染的场地,面对题目之初想到的解决方案是用植物生态治理土壤污染,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可是通过调研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口岸过境人口与土地欠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有深港土地归属权的微妙问题,还有作为生态缓冲区与开发需求之间的矛盾,最后,给出的策略是部分低密度开发,部分保留为生态缓冲带,这更加符合场地本身的需求。

第四组同学汇报
    最终,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同学们提出的四个场地解决策略都得到了指导团队的认可。
    3月15日下午,在学生们的精彩汇报和嘉宾们的点评中,联合课程圆满结束。两校师生都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家纷纷表示在此次活动中收获颇丰,并坚信北大-港大的联合课程会继续精彩地举办下去,同时祝愿两所大学和大陆与香港的合作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文/李丹,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