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祖达论著《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指南》出版

2015-04-09

原标题:兼职教授叶祖达论著《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指南》出版
 
    近日,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叶祖达主导撰写的专业论著《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指南》发行出版。

图1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 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指南》封面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至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今遵循“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低碳生态城市要求,规避业界学者在城市规划与减排的定量分析方面较少着笔的现象,这部凝聚叶祖达博士多年来在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真知灼见的科学定量评估工具指南应运而生,叶祖达在《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指南》中提到:“因以城区为规划建设管理空间单元进行碳排放评估缺乏研究和实践,影响地方政府和规划师在推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决策科学性,“期望这本书可以留在每个规划师的案头,作为参考的工具,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者提供一本适用在绿色生态城区的碳排放评估方法指南”。
    叶祖达谈到:“低碳、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和建设已不只是学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个别城市的试验项目,而已经是国家的政策,也已开始进入我国的法定规划体制。要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控制气候变化,减低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我们需要科学的决策流程、方法、工具。”
    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为该书作序:“叶祖达先生基于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总结,抓住面对要科学定量评估规划碳排放量的这个关键,完成了一部新著… 这本书提出一个适合绿色生态城区空间层面,以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的碳排放评估方法。书中全面涉及了对城区空间层面评估碳排放理论与方法的讨论和分析,包含翔实的碳排放评估的方法、参考数据、案例和资料等内容,可以说此书是一部对我国城镇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的论著。” 全书的内容分为三部分:撰写本书的背景与理论综述;绿色生态示范区碳排放数据及评估方法指南;以及三个不同空间尺度,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与现有城区碳排放评估应用的实证案例。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碳排放评估方法、数据、评价指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叶祖达多年从业规划研究和实践,并与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应对碰撞而达成的探索性成果。期待这样一部工具指南书,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从理论的高度探幽发微,总结分析,也为我们学院师生、城市规划行业及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学习和研究的资料内容以及可行性的实践价值。
 
延伸阅读:  
1)第十一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链接: 
  http://www.chinagb.net/gbmeeting/igebc11/news/20141013/110086.shtml
 
2)叶祖达简介:
    http://urban.pkusz.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42&id=180
    叶祖达博士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土地经济研究25年,其间在中国、香港、北美等地统筹规划研究大型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目前在亚洲与中国内地负责多个重点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
 
    他是香港规划师学会的前会长,曾担任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政策顾问。他目前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荣誉兼职教授, 在两所大学率先设立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研究生课程。
 
    他同时于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进行对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发展等学术研究, 并领导多个低碳城市绿色建筑经济研究课题。近期著作对气候变化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书有:《低碳生态空间:跨维度规划的再思考》(2011)、《低碳绿色建筑:从政策到经济成本效益分析》(2013)、《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分析》(2013)。
 
    他直接指导编制的规划项目多次获得国际规划奖项,包括:三年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ISOCARP) 2009 、2010、2013全球规划大奖;香港绿色建筑议会2008、2010最高大奖与2012、2014优异奖(研究规划);香港规划师学会2007、2009、2012、2013最高银奖。
 
    他的著作《低碳生态空间:跨维度规划的再思考》被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学会颁发了2013年度的“葛德•阿尔伯斯奖”(Gerd Albers Award) , 该奖是颁发给规划专业研究著作的最高荣誉,用以表彰会员国际上出色而有影响力的城市规划著作。
 
    他目前在香港与上海工作和居住。
 
(文/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