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系列人物报道之五】朱惠斌:积极培养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2015-06-15

 人物简介:
   朱惠斌,北京大学2012级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曾获得北京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开启理想的场所,也是培养思想的殿堂。
    回顾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经历的时光,让我体会到学术研究和科研学习的严谨和艰苦。一个新视角的提出背后往往凝聚着多次的调研、演绎、收敛和总结。回顾过去数年的研究生生活,感悟良多。
    研究生阶段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将使我们受益终生,这也有助于我们成为综合型人才。我需要感谢我的老师、同学和家人对我多年如一日的支持和理解,让我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模式,努力把学校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争取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慎独:明确成长目标
    明确成长目标是选择发展路径的重要起点。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研究生期间则需通过学习和研究,寻找自己喜欢的发展方向,切实理解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成长目标和成长路径,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对于不同的发展目标有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和技能要求,只有切实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更进一步提升。
    在此我需感谢我的母校,感谢母校“兼容并蓄”的思想氛围,感谢母校多学科交叉、国际化视野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使我们研究生的成长目标更为明确。城市规划学科更是秉承理论结合实践的宗旨,不仅有实验室里的小心求证,也有科研项目的全面提升。研究生期间,城市规划学科的培养不仅使得我们的理论水平有所提升,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专业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敏行:积累科研经历
    其次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李贵才教授。以李贵才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为实验室学生提供了众多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如学术周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优秀学者对学生进行授课和培训,拓展学生思维,已成为我们学生加强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研究生需要明确理论和实践间的关系,充分理解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科研项目中,不仅需要认真细致的实验操作能力,严谨认真的学习精神,也需要懂得团结协作的力量。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完成,背后往往是一个团队,需要主管部门、研究部门和支撑部门的通力合作,项目主持人与参与人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经验积累对具体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为研究生,积累科研经历不仅意味着知识的积累,也意味着学习方法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一方面,科研经历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经历,与合作方的交流,逐步理解一个新事物的学习模式。在面临新的工作和新的岗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方法,更快地融入具体的工作。
 
笃学:积极汲取知识
    刚开始研究生学习时,感觉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我研一学习期间花费大量时间在图书馆,用于系统梳理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经典文献和著作,明确不同学者的观点,这有助于我进一步的论文写作,明确逻辑关系,建立理论框架。同时通过与周围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有助于多维度建立对研究内容的认识。我认为只有主观意愿上的想学、肯学,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成绩。很多学者的观点是经历长时间积累形成的,研究生初读会比较晦涩,只有通过与周围老师和同学的积极交流,才能真正理解学者的观点和阐发的知识。
    我十分感谢研究生期间指导我开展科研项目学习的吴健生、顾正江、仝德、彭建、胡薇、杨力、杨俭、李莉、普军、马学广、刘堃、刘青等老师,正是他们提供的有益建议,让我能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提高。
    同时要感谢实验室并肩学习奋斗的同门们,正是有各位师兄师姐的耐心指导、同学们的互相协助和师弟师妹们的积极配合,才让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满色彩,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获得许多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