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学术周】朱剑飞教授主讲“日常:作为一种视野”

2016-12-20

  2016年12月14日晚上六点半,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新生学术周系列讲座第八讲在C201举行,由墨尔本大学的朱剑飞教授为我院带来一场以“日常:作为一种视野”为题的精彩讲座。 

  朱剑飞教授由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于伦敦大学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墨尔本大学副教授、东南大学客座教授。朱教授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明清北京政治空间和源自清初的近现代中国建筑”,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Architecture of Modern China (Routledge,2009);在AA Files、Journal of Architecture 和Harvard Design Magazine等著名建筑学杂志上发表论述多篇。

主讲嘉宾朱剑飞教授

  本次讲座,朱剑飞教授主要从列斐伏尔、其他西方理论家、欧洲的“日常”、中国的“日常”、Ranciere的新视野、针对建筑的“日常”六个方面对“日常:作为一种视野”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清晰的阐述。

  首先是列斐伏尔,在本学期阴劼老师的课程上已有过详细的介绍并推荐研一新生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对新生理解此次讲座奠定了一定基础。朱剑飞教授对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的批判”的观点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列斐伏尔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推动马克思主义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他发现在20世纪的西方社会,生活越来越系统化,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日常生活”这样一个非哲学、非学术,但又是一个哲学研究对象的概念,日常生活充满了重复但又有最大的特点——“变化”。因此,朱剑飞教授认为列斐伏尔提出的“日常生活”是有方法论的,是具有批判性的,也是有想象性的,更是对未来可能性地探讨。

  接下来朱剑飞教授介绍了其他西方理论家(Benjamin、Roland Barthes、Micheal Foucault、Micheal De Certeaas)的观点。通过对这些理论家的观点的了解可以看出,列斐伏尔实际上是西方对日常的批判的一个部分,但这种对日常的研究、观察的出现很重要,同时具有美学与政治的影响,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是一种进步。朱教授认为很重要的是,Jacque Ranciere提出的“the visibility itself is important”,从这种新的视野来看19世纪的欧洲,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了对“日常”的关心。

  比如文学和历史方面,Balzac,Flaubert,Dickens和Joyce的文学作品都表现出对日常的关心,作家的视角从关于战争、历史、伟人这样的大事件转向了“无名氏”的日常生活,是从微观的生活角度来解释社会的变化;绘画方面,Millet,Courbet,Repin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也都改变了之前对宗教、领袖等主题,转而描绘对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此外,Picasso的现代艺术更是不仅表现了对日常老百姓的关心,还表现了对日常物品的关心;建筑方面,柯布西耶等建筑师的现代建筑作品体现了写实主义,表现了对日常的关心,他们将工厂、汽车、机器等融入对建筑的思考中,挑战了传统建筑认为“古典建筑才是建筑”这样居高临下的精英式思维。

  朱教授认为同时期中国也出现了对传统的挑战,表现出对日常的关心,主要有文学方面的《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红楼梦》以及最有代表性的《金瓶梅》。此外,左翼文学作家鲁迅、矛盾、巴金等代表人物也都表现出了对小人物的关心;思想方面,共产党提出了工农大众的概念,在对平民的关心中体现出了其思想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绘画方面的代表有丰子恺的漫画,这些漫画描绘了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徐悲鸿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等;电影方面,陈凯歌导演的 《霸王别姬》以及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以不同的语言表达了相同的对“个人”的关注;最后在建筑方面,张永和的“席殊书屋”、都市实践的“土楼”、刘家琨的“胡慧珊纪念堂”等作品也都有相同的思想体现。

  最后,朱剑飞教授重点介绍了Ranciere的理论,根据Ranciere的理论,在建筑方面,现代的本质不是抽象,而是写实,如对无名氏、日常及事物本身的关心。譬如Ranciere对窗、墙、柱子进行一种开放的、包容的写实主义思考,这种对于日常的开放、包容的视野(包含社会的和物品的),可以说是批判的写实主义,要求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发过去的系统,包容不了解的领域。在建筑界,Rem Koolhaas最具有这种批判的写实主义,他的建筑设计中同时具有内容和形式多方面的创新,混杂了多种形式语言,表达了对建构的挑战。

现场互动

  随后的提问讨论阶段,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思考积极提问,首先阴劼老师提出了“朱老师作为长期在英语环境研究的学者,您如何看待在当时很多理论思想被法国所封闭的情况下,英语世界的人们是怎样接受到这样的思潮的?”朱剑飞老师首先肯定了英语翻译有一定的滞后性,但也提到虽然英语翻译滞后,但同时期其他语言的翻译有时并不滞后,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人常在一起讨论也可以达到接受这样思潮的效果。此外,朱剑飞老师还建议本科学建筑学的同学最好要跳出建筑学来思考问题,之后再回到建筑领域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和理解。之后有同学提出“老师提到的最具有批判写实主义代表性的建筑师库哈斯,他对于结构的挑战在学术上看来可能是一种进步,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否真的适合他们的日常生活?他这样的挑战是否也面临类似柯布和包豪斯这样从挑战传统的代表转而又会变成精英阶级的产物这样的问题呢?”,针对这一问题,朱教授认为建筑的设计思路无论是结构还是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和对日常的关心,只要是设计创作它本身就具有挑战性和进步性,而一旦他们成为了时尚就有可能成为精英阶层进而变得保守,成为系统的工具,也因此现在产生了“后现代”等概念重新对他进行挑战,一个进步的建筑它吸收未知,将不同的元素融合,这样本身就已经具有进步的意义。

  本次讲座使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建筑与哲学方面的很多问题,虽然可能有一些晦涩难懂,但却在思维上为同学们开拓了思路,从哲学的高度上解释了很多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尤其是鞭辟入里地讲解了“日常:作为一种视野”这一话题的深层含义,可以说为同学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也鼓励了大家跳出自己的专业领域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

合影留念

(图、文/高畅,编辑/易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