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议程4由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吴健生教授担任主持及评论人,共有4位专家汇报。
1. 李立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
李立勋教授汇报的题目是“粤港澳大湾区:从跨地生产链优质生活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粤港澳跨境合作是这个区域发展的主旋律,而区域关系重构是大湾区建设的核心议题。李老师提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从三个重要方向来考虑,首先是从跨境经贸合作走向区域协同创新,第二是从组织跨地生产链走向共建优质生活圈,第三个是从事项性合作走向构建要素流动的统一市场。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从宜业到宜居、从住有所居到优质生活、从地方性宜居到区域性宜居的三个转变。最后,李老师提到区域性宜居需要解决基础设施的连通、体制性政策的连通和社会文化经济的连通。
2. 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马向明工程师汇报的题目是《区域规划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未来挑战》。马工程师认为在粤港澳城市群的形成过程中,城市群规划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基础设施布局空间结构的形成、共识营建三个方面。现今的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着跨界生活圈、就业圈的出现和增长动力的变化两大挑战。大湾区已不再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主通道,创新将成为支柱性产业,而创新力量将改变未来的城市结构,同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才能适应发展需求。最后,马工程师提出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着重解决“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背景下,规划如何能够在创新时代在促进城市群协同方面发挥新的作用”这一问题。
3. 孙永海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孙老师汇报的题目是“多维规划视角下的深圳城市发展历程分析”。孙老师的规划分为三个部分:深圳市城市发展历程分析、深圳城市发展历程的启示、深圳未来发展建议。孙老师总结了1979-2018年五个阶段的深圳发展历程,认为深圳的发展历程给了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方面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保持城市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是持续开展前瞻性规划研究,保持城市发展竞争力。关于未来的发展建议,一方面,孙老师认为深圳的未来是由创新驱动,而创新产业需要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同时深圳的社会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以城市化引领深圳发展。另一方面,孙老师认为未来的深圳不能只关注经济增长,还需要体系化的城市治理,所以深圳还需要以规划转型引领城市化发展。
4. 李贵才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教授
李贵才教授汇报的题目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区域治理——城市政治地理”。李老师的报告主要内容是——如何在城市的内部,从安全、正义和公平的角度来从我们地理学建立一套新的话语体系。
李老师提出:就城市内部而言,我国城市正由追求经济效益的空间增长,转向追求城市质量的空间治理。他认为我国的地理学,很少关注城市尺度的空间权利问题,可以说地理学面临着“城市空间权力”研究的参与不足。因此他提出需要城市政治地理学,即基于价值的城市生活空间、基于权力的城市生产空间、基于责任的城市生态空间等。接着李老师提出,城市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尺度内(包括城市区域)城市空间权力(支配-参与权)/权利(损益权),包括空间安全、空间公平、空间正义等。城市政治地理的议题包括:城市空间协调博弈原理、城市制度安排的空间公平、基于价值的城市生活空间研究、基于权力的城市生产空间研究、基于责任的城市生态空间研究。
文字:傅廉蔺
图片:周雨霏、王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