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议程3:未来城市治理的新框架

2018-12-24

    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议程3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的程昌秀教授担任主持及评论人,共有4位学者做学术汇报。

1.   宋彦 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

    宋彦老师汇报的题目是《城市治理精彩化:构建卓越版城市规划师》。她的介绍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治理的反思及思考,第二部分提出了我国城市规划师的职责演进。宋老师强调,现今的城市规划与以往相较有一个价值观的转变,现在的城市规划过程已经转变为一个公众参与的规划过程,城市开发管理工具箱已经发生变化。这些转变都使得规划师的社会职责发生变化:首先规划师需要创造可参与性的治理方式,第二是规划师要具有数据分析的能力,第三是规划师要具备编制可操作、可实施的规划的能力,第四是规划师要具备协调和治理区域的能力,第五是规划师需要有评估和调整公共政策的能力。

  

2.   吕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吕老师的汇报题目是《工业4.0时代人居环境的适应与变革——浅谈5.0版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吕老师提出,“工业4.0” 构想没有谈及“第四次产业革命”对市民或一般社会的影响,而“社会5.0”特别强调: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技术开发的成果一定要惠及市民社会,同时还强调要照顾到个人的嗜好和多样性的诉求,构建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接着吕老师基于如何平衡低环境负荷与高环境品质的人居环境挑战,提出了以“智慧化”作为人居环境变革催化剂的解决方式。最后吕老师从5.0版社会的智慧城市营造、构建数据和信息共享的服务体系、5.0版社会中城市的演化三个方面系统讲解了如何构建5.0版社会生态系统。

  

3.   王锐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副教授

    王锐老师汇报的题目是《力争上游:公众监督和中国地方环境信息透明度》。王老师的报告基于两个问题展开,一个是中央政府能否利用竞争的方式来激励地方的环保工作,另一个是信息透明度能否改善环境。王老师提出,在由于中国的政治机制是政治奖励(晋升)与政府绩效相关,这种奖励机制导致各地方政府存在政治竞争关系,竞争越激烈,地方政府改善越快;同时,公众监督与信息透明都会对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产生很大影响。最后,王老师总结道:地方政府会对激励或者同侪压力做出反应,而在政治竞争激烈的省份的落后城市改善地更快。

  

4.   李卫锋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李卫锋老师汇报的题目是《规划韧性城市:以人类—环境交互模型探讨城市洪涝灾害韧性》。他认为,传统的方法——“提高所谓的生态工程的韧性”是不足以应对自然灾害的,因为城市的韧性与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一定是匹配的关系。他认为城市韧性不止包括基础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管理层面,还应当包括人的个体层面以及社会层面。李老师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度量城市韧性,另一个是从外部条件(社区的基础设施以及设施管理方面)以及人的个人属性、人对灾害/场所/社会的感知来理解这种韧性。最后,李老师总结道:城市是可以通过提高防灾意识(人——灾害)、激活社交网络(人——社会)、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人——场所)来提高韧性的。

  

  

文字:傅廉蔺

图片:周雨霏、王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