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议程2-4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继续举行。议程2主题为“未来城市研究的理论思考”,主持及点评人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曹广忠教授,共有4位学者做汇报。
1. 王法辉 美国路易斯安娜州里大学地理与人类学系教授
王法辉教授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城市研究若干经典问题的反思》。报告从城市地理的四个经典问题出发,来阐述如何用GIS如何把城市研究做得更精彩。首先王老师从城市地理的角度将城市问题分为两大类:当将城市看作点时,存在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城乡关系问题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城镇体系问题;当将城市看作面时,则需要解决城市内部结构的问题。接下来,王老师详细地从 “城乡范围的界定和多分化”、“城镇化的阶段性和中国特色”、“城镇体系的网络界定法”、“城市内部人口密度方程的再探索”四个方面来对城市研究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述。王老师在报告的最后总结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一定要强调“科学性”,研究一定要落在政策上作为政策的延伸,他还认为地理学和GIS互为滋养,同时大数据能让未来的研究讲更精彩的故事。
2. 张明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学院教授
张老师汇报的题目是《超大区域演进的理论框架》。张老师以德州三角地带都市群为例,详细介绍了大区域演进的五个维度——交互聚集、网络化流动、重划区域、竞争性联产、身份形成。最后张老师总结道:超大区域已成为全球化的共同现象,这些都市区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状态,我们应当把它看成一个过程。
3. 王富海 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工程师汇报的题目是《信息时代的城市结构》。王工程师从城市交通的方面入手,带来了一系列他关于未来城市的思考。在报告中他提到,城市交通给城市带来巨大影响,现代社会汽车的发展已经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快速滋生的“城市病”有很多原因是由汽车造成的。在未来的城市中需要进入“后汽车时代”对冲汽车的负效应。他认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如果要发展未来城市,我们应该从改变集中工作模式开始,未来的城市结构应该是“去中心化”——“区块链”式架构。
4. 王冬根 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教授
王冬根教授汇报的题目是《未来城市:城市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王老师指出,现阶段学术关于未来城市的研究集中在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四个方面。接下来王老师就城市与社会、城市与健康、新技术与未来城市三个影响因素展开他的报告。首先,王老师认为城市的社会空间存在分异,这些分异不止体现在空间上,也体现在时间上,这种社会空间分异会带来健康的、机会的、幸福感的后果。其次,王老师指出城市与健康的关系可以通过城市环境来联系,改善环境能够更有效的改善居民健康,城市大小、城市密度、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等因素都会对健康带来影响,而人的活动时城市环境与健康的中间变量。最后,王老师认为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带来影响,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会为城市空间环境、交通出现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同时新出行会带来新服务,这些新服务也会为未来城市带来新影响。
文字:傅廉蔺
图片:周雨霏、王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