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议程1:可持续的城市-区域治理

2018-12-24

    12月15日上午10点到12点,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举行了主题为“可持续的城市-区域治理”的第一个议程,有3位学者做汇报,主持及评论人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吕斌教授。

  1.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吴志强院士的报告题为《人工智能规划城市未来》。吴院士开篇讲到,40年以来,城市取得了伟大的建设成就,但城市发展碰到了代际的门槛,土地供给、可城镇化人口都变成了有限的资源,城市空气污染、城市密集区水系污染等都造成了代际间的不可持续。今天学者们谈论未来城市,是因为世界进入现代化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紊乱过,推动全球化的国家开始反对全球化,宣布世界终结的专家又说世界还没有终结,世界在一个新世界的孕育期。但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们从关注过去的稀缺问题到关注今天的不平衡问题,潜在的更是对于未来怎么才是充分,怎样才是充分的问题。工业化和现代化历史上的未来城市都无法解答今天我们思考的未来城市的思考。

    接着,他从智慧城市的形成、初期、启动、应用等进行分析。同济大学-IBM率先确立“智慧-城市”研究课题,形成智慧城市的内涵、技术架构、应用范围、系统功能等体系。通过全面感知、准确判断、恰当反映、最小消耗,将其应用在交通、公共安全、医疗、市民服务、教育、公共事业等方面。在智慧城市初期探索上,通过大规模动态模拟平台,精准捕捉方案潜在踩踏事故高危场所以及动态优化规划方案。以人工智能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启动智慧城市。吴院士通过全球城市数据叠加集成,以全样本训练7个城市类型,以1975-2005地30年样本训练,推演2005-2015年城市的预测发展。对人口、土地、元功能、密度、产业空间、城市资源、交通、形象、城镇群落、建设时序等进行人工智能推演。人工智能试验上,构建智能城市三级系统,分别为战略决策系统、城市指挥系统和神经系统。最后,吴院士总结到未来城市将深受AI的影响,城市将是AI下一阶段最大集群场景,未来的城市规划也将是深受AI的影响。对城市规划来说,未来已来。

  1. 林初昇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林初昇教授的报告题为《理解和规划新型中国城市:五花八门的理论,变异的聚落转型以及对城市研究与规划之挑战》。林院士主要分析城市发展评估、城市研究学者在不同视角的态势回应、中国城市的研究等三个问题。2008年全球虽然面对金融危机,但这一年却是世界城市文明节点,研究认为08年后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新纪元;城市化重点转到欠发达国家;大城市在城市发展中作用越来越大;从城市中心转为以区域为中心进行发展。关于城市的本质,学者们讨论是否有一般化的城市理论;关于新自由主义,讨论市场的力量是否超过国家的力量;关于智慧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等城市的由来是来自全球化还是地区的力量。

    接着,林院士回顾中国城市化40年经历的历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乡村的工业化、90年后的城市改革,城市为基础和土地为中心、2000后,增量土地转为存量土地,包括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78年前,中国处在有工业化而无城市化的阶段;95年前,小城市在城市化中作用大;95年后,大城市发展与膨胀其社会与经济根源是国家事权下放,财权上收有关。国家出台分税制,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地方土地财政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造成各地方以举办大事件为手段推动土地财政,如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一般认为经济越达到的地方,存量土地占比越高,但从实际研究来看,并不存在明显的态势。存量土地开发方式有划拨、协议、招拍挂和出让。广州三旧改造转权让地,全面改造和综合治理,是对城市更新探索,可以让人们更加理解城市景观。更新结果是城市结构、人均GDP、外来员工等的改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重新组织。城市过程和结构存在变异性,有城市、农村、国有土地、集体土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是不同部门交汇的结果。最后,林院士总结未来城市在新生市场、外来人口、控制容积率和用途管制、衡量速度和控制质量等方面的挑战。

  1. 贺灿飞 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贺灿飞教授讲解的是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及其治理启示。贺老师说,中国面临产业转型与升级现实背景,需从产业演化路径、驱动、规律及治理启示等方面进行研究。演化经济地理学从历史角度和微观角度,分析产业空间演化,研究企业的生命周期、路径依赖、产业集群、企业网络、制度与企业惯例协同演化、区域产业衍生于区域韧性。探讨中国区域产业演化机制,分析路径以来于路径突破。通过制度创新、外生力量、地方力量与路径突破,探索中国经济转型与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分析中国区域产业演化动态,从数据分析区域产业进入与退出。

    在演化经济地理中的技术关联测度上,衡量产业间的认知临近性程度。贺院长通过研究认为中国产业的临近性越来越接近,区域产品演化及其区域差异较大,具有路径依赖特性。技术关联决定中国产业的演化路径,产业与本地产业结构关联性大,进入概率高。刻画关联技术时空差异、产业差异、企业差异,解析区域产品演化跨界效应。多维临近性对产品跨界演化的影响上,研究认为组织、制度、社会和地理临近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何克服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上,贺院长探索通过产业创新、技术关联和路径突破等方式促进地方发展。最后,贺院长总结了区域产业和产品跨界演化、区域一体化与城市群、成功的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群等结论。

  

  

文字:蔡爱玲

图片:周雨霏、王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