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学术系列讲座】第二讲——范颖玲:城市轨道发展史与多制式发展-欧美经验与案例

2018-12-20

    2018年10月13日星期六下午3点,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秋季学术周系列讲座在C-327正式举行,范颖玲教授作为主讲人,张文佳老师作为主持人,为我院师生分享一场以《城市轨道发展史与多制式发展-欧美经验与案例》为题的精彩讲座。

    首先范老师为大家介绍“出行幸福感实证研究的成果与启示——以中美城市为例”成果。主观幸福感不仅是个人目标,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范老师以出行幸福点为切入点,以智能手机为调查方式,利用基础信息问卷和Daynamica出行链调查,基于出行链的出行幸福感调查软件,调查日出行活动日志,日活动轨迹和出行特征与幸福感。结果显示小汽车出行幸福感最高;自行车出行中,共享自行车的出行感受更好。并得到出行时长的幸福感拐点:出行70分钟后,幸福感明显减弱。

3.jpg

    范教授通过在线平台现场演示了出行幸福感时空维度可视化的过程,图文并茂、妙趣横生,使在场的师生们受益匪浅。此外,范老师展示了出行录微信小程序,能快速记录最近一次的出行特征,分享行程中的情绪感受,推动幸福出行的交通规划理念。出行幸福感研究具有精细型的多维度数据与粗狂型的大数据形成对比、严谨应用心理学情绪测量方法、通过智能手机软件推动调查手段升级即其他功能的实现等特点。

    接着,范老师讲解欧美经验与案例:城市轨道交通多制式发展。

4.jpg

    范老师首先展示了马拉客车、蒸汽有轨客车、索拉有轨客车、有轨电车等在美国的发展史。1920年后,轨道交通在美国逐渐没落,但1940-1970年在西德得以快速发展。范老师认为美国轨道交通的历史不是简单的技术进化史。根据美国的国家公共交通数据库归纳,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包括:空中缆车(Aerial Tramway)、路面缆车(Cable Car)、通勤火车(Commuter Rail)、重轨(Heavy Rail)、斜面缆车(Inclined Plane)、轻轨(Light Rail)、单轨(Monorail)、路面电车(Streetcar)。如何用好这些制式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功能有深刻认识。

5.jpg

    轨道交通具有交通、城市营造和地块开发等功能,增加站点周边的可达性。但不是所有轨道交通制式可以大幅度增强可达性,比如和机动车混行的有轨电车,由于车速慢,不适合用于地块开发。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制式多样性和相关的功能特征,要做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多制式发展。

6.jpg

    范老师总结了建轨道就是建城市、大都市区域整体主义至关重要、多制式发展需要无缝转接的高品质乘车体验、车轮上的城市和轨道上的城市可以共生等四大启示。首先,交通行为是对城市建设,甚至城市的文化都有深远影响的。建轨道就是建城市,轨道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开发和场所营造的必要工具,只有用好这两种功能才能物尽其用。一个城市要做到宜居不仅需要好的交通工具,更需要与城市能融为一体的、流动的、优质的公共空间。

    其次,大都市区域整体至关重要。2004-2017 年,丹佛在这十三年间共建造了200 公里的轨道交通,比起大部分美国城市十年才建一条15 公里的轨道,美国丹佛轨道交通建设的速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正如科罗拉多州长(曾经的丹佛市长)所言:“丹佛的轨道交通系统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大都市的整体繁荣而建,而不是为了那些最先得到轨道建设的地区。”丹佛非常强调大都市区里的整体利益,在这样一个提倡整体主义的地方,轨道就容易发展。轨道交通在美国大部分城市很难建设,主要还是资金问题和体制问题,没法做到集中资源。

7.jpg

    再次,多制式的城市轨道交通通常会出现多个运营机构,而同一个都市区内如果有多个大型的公交运营机构不合作,很有可能出现不好的转乘体验,对公交使用率有负面影响,例如美国旧金山都市区(三藩都市区)。三藩都市区有28个公交运营公司,其中最大的两个,Muni 与BART。Muni 是轻轨,BART 是重轨,Muni 和BART 在市中心分享4 个地下车站,但是分开入闸和检票。Muni 和BART 交通导图的制图风格与语言完全不一致。数据分析显示,如果这两个大运营商能够提供无缝式的高品质的一体化的转乘体验,三藩市整体的公交使用率可以提高6%。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多制式发展也需要大型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没有大型的轨道交通综合枢纽,有些多制式的轨道交通很难提供高品质的一体化的转乘体验。

9.jpg

    最后,随着城市的发展,我们将面临轨道发展的困境,首先是土地资源短缺,可建轨道的地方越来越少;其次是地下轨道的地铁造价非常昂贵,高架轨道负面影响多。地面轨道,造价比较合理,负面影响更小,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的短缺,越来越难做到全程独占式的路权,导致速度比较慢。这种情况下其实可以尝试可能的快速路与轨道共同发展模式,在中国很有可能出现快速路先行,轨道附加的情况。

    范老师总结,我们的政府相对来说更有能力集中并整合各种资源,轨道发展的前景较好。但是我们的城市轨道发展情况也会日益复杂,以后也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所以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随后,杨老师从深圳具体情况、案例两个角度,总结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师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范教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作了热情的解答。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10.jpg

【个人简介】范颖玲教授:明尼苏达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全球公共交通创新项目主席,担任英文期刊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land use (SSCI)主编,以及World society for transport and land use research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空间规划(如土地利用、精明增长、公交改善等)、公共交通政策、公共健康、社会公平等,在将定量化的行为研究用于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所获奖项包括明尼苏达大学总统社区参与入围奖;明尼苏达大学青年杰出教授奖;国际交通运输研究委员会(TRB)Patricia F. Waller奖以及TRB行人交通委员会优秀论文奖。




图文/蔡爱玲

编辑/梁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