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7日,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学术讲座在C栋301教室举行,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长江特聘学者、教授朴世龙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全球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的学术报告。我院曾辉教授主持了此次学术报告会。
报告现场
朴世龙教授,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12年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6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Nature Climate Change, Nature Pla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
朴世龙作报告
朴世龙教授从气候变化这一背景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他在全球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全球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朴老师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过去三十年全球陆地植被生长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认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是全球植被变绿的主要驱动因子,而气候变化是北方高纬度地区植被变绿的主因。接着,朴老师深入探讨了北方高纬度地区植被生产力等值线变化速率与温度等值线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发现研究区中约80%的地区植被生产力等值线北移速率小于等温线北移速率,表明时间维度上植被生产力的温度敏感性小于空间梯度上植被生产力的温度敏感性,说明“空间代替时间”(space-for-time substitution)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朴老师还利用遥感数据、生态系统模型和观测的时序数据从植被生长、物候和陆地碳汇的角度探讨了北半球植被对温度的响应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假设(失敏效应),发现植被生长、春季物候提前以及陆地碳汇在过去三十年间均出现了失敏效应,对传统的古气候重建方法和气候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提出了挑战。此外,朴老师还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
在全球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方面,朴老师首先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球系统模型对全球植被变绿对气候变化的反馈的相关研究进展,发现近三十年全球植被变绿导致全球降温约为同期升温幅度的12%,其驱动机制是植被变绿引起的蒸散发增加和大气透明度(transmissivity)增加导致的降温作用大于反照率降低和大气中水汽增加(air emissivity)导致的温室效应。针对同期发表的另一篇主题相近但结论相左的文章,朴老师课题组撰写了评论文章,认为该文章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很难用于区分植被生长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此外,朴老师还简要介绍了其在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全球陆地蒸腾与蒸发散之间的比例确定等研究成果。最后,朴老师提醒大家不要盲目相信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科研过程中要一直带着批判精神。
曾辉教授讲话
报告结束后,曾辉教授作总结讲话。他提出了三点感受,一是顶级期刊的文章题目通常比较精炼且观点清晰;二是顶级期刊文章中的图表很简洁直观,让读者一看就知道图表所表达内容;三是顶级期刊文章一定是解决了一个科学问题,而不仅仅是对研究结果的陈述。曾辉教授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注意以上三点,力争多写出高水平论文。
现场提问环节
报告结束后,现场进行了热烈的提问和交流。很多老师和同学对朴老师的报告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也有同学向朴老师请教了关于对自己今后研究方向的建议,朴老师都作了精彩且细致的解答。
大家对学院举行的这种学术讲座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也表示从中可以学到很多,非常珍惜这种可以跟学术大牛交流的机会,希望学院今后可以继续开展此类的学术讲座。
文字:刘云松
图片:常文静
编辑:梁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