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王焓老师作《Predicting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From Ecological Fir

2018-11-28

    2018年11月22日,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学术讲座在C栋125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王焓老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主题为《Predicting Plant Functional Traits From Ecological First Principle》的学术讲座。我院朱再春老师主持了此次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王焓,于2011和2013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助理教授。其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植物功能地理学、基于性状的新一代植被模型研发,以及利用自然选择最优性原理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王焓博士作为主要开发人,与合作者研发的植被生产力普适性模型Pmodel,被欧洲太空局选为全球准实时陆地生产力监测项目TerrA-P的依托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发表于《Nature Plants》。王焓博士与合作者构建了中国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公开发表于生态学旗舰期刊《Ecology》。在过去五年中,她在《Science》,《Nature Plants》,《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20余篇。

王焓老师讲座

    王焓老师在学术讲座中系统地介绍了她基于生态学第一性原理在植被功能性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王焓老师首先介绍了植物功能性状的概念以及内涵,并通过野外调查实例讲解了植物功能性状的常用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王焓老师通过多年的野外观测实验,收集并整理了一套中国陆地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中国地区1200余种植物的形态、物理、化学和光合性状,以及相应站点的气候资料和植被信息,为中国地区的植被模型研发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接着,王焓老师介绍了其基于植物性状开发植被模型的思路和最新研究成果。王焓老师开发的新一代植被模型突破了植物功能类型参数化方案的限制,直接对植物功能类型参数的变化进行模拟,即以植物功能性状为模拟对象。她从植物功能性状的四个核心角度(Dimensionality, Predictability, Plasticity and Heterogeneity)出发,阐明基于功能性状建模所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并针对其中的可预测性问题,以其研发的新一代植被模型为案例,介绍了如何基于生态第一性原理,利用最优性原理、最小代价假说和协同限制假说等生态学理论假说,对植物功能性状以及植被生产力进行模拟,该模型一经发表即被欧洲太空局选为全球准实时陆地生产力监测项目TerrA-P的依托模型。此外,王焓老师还利用生态第一性原理解释了叶呼吸的热适应现象,探讨了植物光合作用对海拔的响应机制。最后,王焓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她们课题组刚刚结束的贡嘎山野外调查的收获与心得,鼓励大家在研究生态科学问题的时候要多参与到野外试验工作中,很多开创性的生态学工作都是源自科学家在野外试验的发现。

王焓老师讲座

    讲座结束后,现场进行了热烈的提问和交流。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对讲座内容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问,王焓老师都作了精彩且细致的解答。

现场提问环节

  

    大家对学院举行的这种学术讲座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学院今后可以更多地邀请相关领域的前沿科研工作者开展学术讲座。

  

  

  

文字:干大勇

图片:赵茜

编辑:梁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