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议程5:新型城镇化与空间转型

2018-12-24

    12月16日上午,2018北京大学未来城市论坛议程5-6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国际法学院108室继续进行。议程5由五位专家进行有关新型城镇化与空间转型的汇报,主持人为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满燕云教授。

    

  1. 曹广忠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曹广忠教授报告的是《中国城市的职能演变及空间特征》。曹老师运用发展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深度市场化、快速城镇化、区域发展的战略等促使了城市职能结构的演变,通过促成不同城市的分工和空间层级,进而影响了城市规模、区域经济和国家战略。曹老师从二产与三产发展、市场与政府力量、工矿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展开探讨城市职能结构的演变,得到了大城市去工业化与中小城市工业化的产业转变、市场化程度提高但政府在要素分配上仍有重要作用;矿业城市向多元化转变,部分成功转向制造业和房地产的结论。

  

  1. 李志刚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李志刚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范式的演进与拓展》的报告。李老师在报告中指出,近4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市场化和全球化转型,社会空间的研究范式从对社会空间分异、重构、格局探讨转向对微观社会空间研究,开始关注社会空间感知,重视居民生活、健康、安全。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通过建立开源数据库,实现外来人口社区感知量化,建立模型揭示社会空间和建成环境对居民主观感知的作用机制,实现对空间的评估,丰富拓展了社会空间内涵,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和地方实践导向。

  1. 张晓玲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副教授

    张晓玲副教授做了题为《转型中的特大城市群:中国的谜题与线索》的报告。报告中张老师提出了三个议题1.从城市群类型学上探讨,社会经济及政治关联重现在空间上的布局;2.集聚的逻辑动因是内生集聚还是外生集聚;3.理论层面上中国的谜题以及解决线索。张老师从环境、社会、经济方面将城市群发展分别与资源、社会问题和土地资本劳动力关系上梳理问题,进一步从国家趋势、政策调整或制度梳理上来思考治理逻辑,最后提出思考要从尺度、空间、治理上思考空间的可持续性。城市是一种独特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组织方式,必须重视将可持续思想作用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上。

    

  1. 张军多伦多大学地理与规划系副教授

    张军副教授做了题为《华夏幸福的产城融合模式与未来中国的城市治理》的报告。报告中,张老师首先强调了中国背景下政府管理对于目标制定、行动决策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市场角色在政府无法完全解决的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出政府和市场公私边界的动态性演变。张老师通过对华夏幸福“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以固安产业新城和新郑产业新城为例论证产业发展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总结并认可PPP模式对于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优势,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需求相结合具有一定的通道意义。

  1. 仝德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仝德老师做了题为《地方政府对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的非正规改造:以深圳市水围村为例》的报告。仝老师以深圳市水围村的柠檬公寓改造为例,探讨了村集体——国企——政府合作改造城中村的模式:委会租用村民的使用权,委托深圳国企进行更新,考虑物业产权合法外,以政府公函代替许可证进行装修式改造,改造成果经由政府纳入福田区十三五公共住房系统。不讨论合法确权,探讨提升,提供安全、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使居住者享受到居住在确权的房子中的体验。为城中村占据50%住房面积的深圳市,提供了区别于以往通过确权手段营造正规形态,具有高成本、绅士化现象的传统改造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改造思路。

    

    

文字:赵雅静

图片:周雨霏、王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