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教授作《中国增长模式与土地制度改革》专题讲座

2020-01-08

2020年1月7日下午,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C栋301教室,由陶然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主题为《中国增长模式与土地制度改革》的学术报告,我院李贵才院长主持了此次学术讲座。

陶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公共经济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城市与区域规)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9年任职于中国科学晥,2003-200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近年研究集中于中国经济转型中高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发展,地方治理及公共财政等领域。有关中国増长模式,中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农村基层治理和政府公共财政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均产生了较大学术与政策影响。

首先,李贵才院长向同学们介绍了陶然教授以及本次讲座的简要情况。


陶然.jpg

陶然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陶然教授提出,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推进。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在推动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实体规模的迅速增大和城市空间范围的大幅度扩展。但是,在中国城市化的两个主要维度,也即“人口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两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而这些矛盾与问题都或多或少与我国现有士地制度以及相关财政、户籍体制存在的缺陷有紧密关联。

接着陶然教授首先分析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背景与表现,在此基础上,界定了中国城市化模式的主要特点,以及这种城市化模式所带来的土地利用、住房价格、人口迁移等多方面扭曲。在分析这些扭曲与既有土地管理、财政、户籍体制缺陷之间紧密关联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以土地制度为核心、推动良性城市化模式建立之配套改革主要方向和改革措施。在第二部分,陶然教授讨论中国当前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的制度背景及其主要特点,特别分析了土地作为一种地方政府主要政策工具在中国当前“竟次式”经济增长模式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第三部分,他分析了目前的城市化模式中两个维度的问题包括空间城市化大跃进中的用地结构失衡与房地产泡沫所导致的土地利用与房地产业发展困局,以及不完全人口城市化过程中的户籍改革和刘易斯拐点悖论问题。报告第四部分提出了一个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良性城市化而必须进行的征地、集体建设用地、户籍、财政与土地发展权体制联动改革框架。

介绍完报告的主体后,陶然教授给出结论与建议:在当前的城市化模式中,地方政府为获得建设用地指标开始大力推动以“农民集中居住”为表现的土地发展权转移。虽然从理论上说,土地发展权转移和交易本身是一个好东西,但关键要看如何在明确界定土地发展权归属、明确权利主体的前提下,搭建一个市场化的平台,实现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帕累托改进。考虑到中国仍处于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人口和劳动力迁移也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内地向沿海集中,他建议,通过建立土地地整理后新增折抵指标的全国性交易平台,并渐进有序放开建设用地复垦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就不仅仅有通过经济较发达城市或地区购买土地指标来保护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特別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和自然环境的意义,也更有为城市和发达地区提供更大用地空间、促进资本、劳动力和人口在整个国土空间上实现更有效率配置的重大含义。

讲座结束后,在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就土地发展权和转移的问题、土地交易平台建设、城中村征地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陶然教授逐一对其进行了详细回答。最后,李贵才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讲座在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刘宁

图片:李倩

编辑:张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