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铸九“区域创新与校园”主题的讲座

2019-11-09

周五晚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名誉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特聘教授/童寯讲席教授夏铸九老师作《全球都會區域浮現與大灣區政策,區域创新與创新大學——大學與校園的挑戰》主题讲座。讲座伊始,阴劼老师为大家介绍夏老师是物理空间走向社会空间的先驱,是台湾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城乡规划领域的学者。


image.png


夏老师的讲座主题聚焦在区域创新与校园,其中两个关键词是全球都会区和区域创新。报告主题以区域创新与大学校园新角色为主题,经由四个层次:1.全球信息化资本主义社会与空间演变过程浮现的都会区域;2.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与规划);3.区域创新节点与创新氛围建构;4.大学新任务与创新校园空间营造。其中夏老师强调创新氛围的含义,包含文化的含义,对研究性大学具有重要作用。在随后的讲座中,夏老师选取前三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主题进行展开。


image.png


一、网络社会的网络都市化(networked urbanization)过程中浮现的新空间形式,即都市区域(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

使用“都会区域”代替城市群,凸显全球经济、交通运输、信息传播技术所支撑的流动空间似乎压倒地方空间。网络都市化的网络和节点的作用超越了过去工业社会都市化措辞指涉的实质物理地域的人口与空间规模的意义。

中国大陆自1970年代末纳入世界经济之后,“敢为天下先”的珠三角1980年代已是最早形构、最具经济活力的都市区域,1990年代长三角、2000年前后的京津冀,它们可以说是结构国土领域里最主要的都会区域(城市群)。紧接着之后,得到政府支持的都会区也发展起来。这一波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也就是我们面对的都市与区域现实,时间加速下营造的都市与区域过程,塑造了国土空间结构,扩大了区域不均趋势,新都市问题浮现;而城市似乎可以视为是中国城市的黄金时代,都会区域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浮现了。面对中国大陆都会区历史浮现的特殊性,定义都会区域必须考量不可或缺的国家政策战略性中介作用。

 

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即区域政策与规划——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与深圳的意义。

历史对照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人口仅2万多的小渔村,40年后常住人口2100万,2018GDP首度超过香港,粤港澳大湾区GDP排名第一。至于深圳未来发展是否替代香港?根据政策定位在于深港合作,优势互补。政策重点是助力未来人才双向流动、区域协同性提升,进一步激发发展潜力。

信息时代里知识产生与信息处理是价值与权力的根源,它们均取决于创新,以及借着网络里传播的创新能力,分享信息与知识、引发合能综效、作为信息时代化城市都会区,以及伴随这些都会节点之间的全球互动过程都有关键作用。认识全球城市的要害是全球信息经济的过程,而不在于地方。考量都市经济史的不同表现,全球城市的复数的特殊性更显重要,而不在于固定同一的同质性、都市事务的专业差异性。全球回路的巨大变异,不同的回路连结起来的城市,包含了不同的国家和城市里的社会群体,这种变化性增添了都市经济的弹性。文化、政治、移民等也喂养回路的繁殖扩散。这一趋势也增加了全球网络的都市过程中多回路的丰富性与特殊性,弄清楚特殊的全球回路是规划者的第一步工作。科技产业、先进企业服务业、文化产业,都是信息时代经济竞争优势的来源。处身都会网络的节点,在网络化几何形势里,认识的重点不在于中心,而是节点,而其知识与信息生产能力的要害在于创新氛围。全球城市的创新节点,正是深圳被国家的区域政策与规划赋予的都市意义。


image.png


三、区域创新节点与创新氛围建构——深圳的大学与企业之间,以及城市文化。

珠三角深圳作为全球城市,是当前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时势下,引领全国转型与升级的先行区域与城市。因此以下首先提及作为区域创新节点的深圳与硅谷之间的越界连接网络,并强调研究性大学的作用。作为全球都会区域里的学习型城市深圳的研究性大学之角色,可以向互惠的区域发展致意,举例而言,在北加州湾区硅谷与珠三角深圳之间,通过电子通讯网络技术,组织起都会节点之间的全球互动。越界连结网络的最佳表现在于:深圳100个专利中12个是与北京合作的,北京每100个专利12个是硅谷来的,深圳每100个专利8个是硅谷来的。其次,《经济学人》报导,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与面对中美贸易战,正在造成不同产业在全球经济中国的供应链以不同的方式分裂。

创新氛围主要表现在科技园区、研究性大学之间的学习性网络与工作空间。以华为为例,在深圳龙岗起家,全球分布,追求创新与公司组织及企业文化的开放性。华为2017年年报显示,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在全球范围排名第三。

深圳从“三来一补”走向模仿,走向创造,走向创新制造,最后走向创新制造,所以研究性大学在其中只至关重要。目前深圳研究性大学空间分布为三个片区:深圳大学老校区、深圳大学城、大运中心,其特点是聚集又互相离散。针对深圳的明天,作为全球城市的营造,加强研究性大学投入,创新氛围构建是研究活动的核心,甚至我们还可以加上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资源投入。平行于全球都会区域与全球城市之营造过程,必须及早面对资本的全球化及其必然随之的不满过程。深圳作为全球城市,要能留的下来,社会住宅与中小学等集体消费都市服务支持市民的满足感,是支持留下的关键。


image.png


讲座结束后,郭奇正老师引导大家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来到深圳是因为北大这个节点。很多人因为节点来到深圳,但其实对于整个深圳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人,很难与深圳产生一个更深入的关系。随后有同学提出:大湾区发展过程中出现各自特色少,同质性大的问题,夏老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夏老师解释道,空间的片段化与社会的隔离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看待一个问题,理论是帮助我们认识当前现实的基础,任何问题都要先理清其历史脉络和理论源起。

三个半小时的讲座夏老师为我们娓娓道来,令大家受益匪浅。


image.png



文字戴倩东

图片:戴倩东

编辑:戴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