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主任作《基础设施经济与政策》专题讲座

2020-12-06


2020124日下午,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人文地理专题讲座在C125教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刘志主任为我院带来主题为《基础设施经济与政策》的学术报告,我院杨家文教授主持并致开场辞,在场师生对刘志主任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刘志现为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前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可持续发展局首席基础设施专家。曾参与美、韩、智利等国的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研究,从事交通与城市发展部门的贷款业务和行业政策研究。先后主持中国城市交通政策、印度交通部门发展、柬埔寨能源发展、泰国交通能耗等研究,并对交通与扶贫、世界汽车化、交通经济分析、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融资、城市财政等专题进行过深入研究。

本次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基础设施的概念及经济特性”“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减贫中的作用”“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竞争力”“基础设施投资成本效益分析、行业管制、投融资与土地增值回收”“影响基础设施发展的趋势、现状与问题”等共五大方面一一展开,刘志主任循序渐进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基础设施领域的知识前沿及其发展状况。

image.png

在第一部分,刘志主任从中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念引入,区分了经济、社会、生态、大数据共四类基础设施,指出四者的一体化和有效融合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实践。接下来讲座主要针对传统的经济基础设施展开,首先是其经济特性,“一次性投资大、耐久性强、不动产”的特性带来了自然垄断,并通过行业管制设定竞争价格。对于这样高价值的财产,背后有效的维护机制对于保证基础设施的长期运行很重要。其次,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基本需求,对于建构公平、包容、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它作为一种派生需求,还会带来更宽泛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在基础设施经济学中需要考虑平衡集聚的正外部性和拥堵的负外部性等问题。

image.png

第二部分探讨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刘志主任通过凝练的总结和精辟的语言概括了三个阶段的学术里程碑。如今,实证方法趋向越来越复杂、空间数据也越来越多,在实证研究得出的结果中,影响程度大小往往与国情、历史阶段、数据质量、实证方法有关。在减贫作用方面,研究证实了基础设施存量增大会有助于收入差异的缩小,基础设施对减贫具有正面影响,但影响程度大小在各国间差异很大。基础设施可及性在不同收入国家、城乡、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差别明显。

在第三部分,刘志主任就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形态和区位的深刻影响、城市交通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等方面做了精彩解读,向同学们介绍了城市空间均衡模型和城市空间分布演变的理论,激发大家思考关于智慧城市例如无人驾驶小汽车等将会给城市带来何种影响、在什么条件下交通改善会提升集聚效益并降低负外部性等问题。

在第四部分,刘志主任向同学们解释了为什么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决策要做成本效益分析的原因,以及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衡量效益(出行时间节省、车辆运行成本节省、污染减少、公共健康改善、教育质量改善等);是否应该计算宽泛的经济效益、是否应该包含集聚效益;如何估算时间价值(出行过程中使用智能手机是否会影响时间价值);如何估算生命价值、估算基础设施抵抗自然灾害的韧性等等。这些广阔的研究视角启发着同学们作进一步的思考。

在第五部分,刘志主任从不同层面总结了影响基础设施发展的若干趋势,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节能减排、绿色基础设施以及抗气候风险的韧性建设;城市群发展中的城镇化与人口聚集情况,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主体功能区划分带来的影响;无人驾驶汽车、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等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享经济例如共享车辆和共享办公室等对出行的影响;收入增加、老龄化将带来新的基础设施服务需求等,都值得更多观测研究。

就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与问题来看,刘志主任认为中国的基础设施硬件总体发展已居世界先进水平,但仍存在若在短板,例如精细化管理水平低、维护机制落后、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如城乡差别显著、综合交通服务水平低、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欠缺、行业或区域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且政府管制体制僵化等问题,引发同学们更深入的思考。

image.png

最后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们积极踊跃提问,就我国在一带一路中对发展中国家投资面临的风险、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基建投资中外资参与的变化、从实际道路建设过程看待施工质量、今天高铁建设中应如何考虑扶贫作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刘志主任针对目前的现实情况作了细致分析,逐一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林伊婷

图片:肖梦华

编辑:何金婷